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锡山要闻

《中国名村志·黄土塘村志》通过终审

  历经近两年的精心编纂与修改,《中国名村志·黄土塘村志》于10月10日顺利通过终审,标志着这项承载着黄土塘村悠久历史的文化项目即将圆满完成,不久可正式付梓。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桑荟,无锡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接玉松,副主任吴刚,锡山区委副书记徐悦及相关负责人、专家出席终审会,省志办市县指导处副处长徐彩霞主持会议。

  《黄土塘村志》是无锡市首部入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村志,在编纂过程中,以“存史、资政、育人”为目标,上限追溯至事务发端,下限截至2022年,部分重要事件适当延伸。全书采用纲目体,下设9个类目、37个分目,涵盖基本村情、历史文化、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名人风采等核心内容,总计版面字数达30万字,图片150余幅,全面展现了黄土塘村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与时代风貌。

  “黄土塘村是东港极具代表的传统文化村,此次村志编纂工作对千年古村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深入挖掘展现镇村灵魂,是对先辈智慧、奋斗实践的深情致敬,是对黄土塘村独特乡土文化和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东港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黄土塘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东港镇历史文化传承的标志性载体符号。

  《黄土塘村志》编纂项目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启动,编纂团队从锡山区档案史志馆调阅1000余份珍贵文件,并借阅区(县)市志、各类年鉴及族谱30余本,选取30余位具有代表性的本村村民作为重点采访对象,深入了解村庄的逸闻趣事、传统技艺传承、重大事件亲历等口述历史,深入开展30余处实地调研,回收5份单位资料,收集30余本相关文史书籍。于2025年8月形成终稿,报送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终审。

  “村志的编纂是为我们千年古村立传,为百姓留名,为文化寻根,为子孙续脉的崇高事业,也是抢救与保存即将消失的集体记忆,守护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东港镇黄土塘村负责人动情地表示,“编纂期间,从老校长到退休教师,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大家查阅档案,带头捐赠家谱、动员亲属提供历史照片,主动打开家门,让编纂团队拍摄老宅细节,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终稿,殊为不易。”

  终审会上,专家组从篇目凡例、史实记述、语言文字等方面对《黄土塘村志》进行逐一点评。终审意见认为,该志政治观点正确,篇目设置基本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全面,文通理顺,行文较规范严谨,翔实系统记述了黄土塘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根脉和村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篇目设置上,特设“千年古村”“教授专家村”“黄土塘西瓜”等五大特色类目,充分反映了黄土塘独特的地方印记,集中展现了黄土塘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和“特”,希望编纂团队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村志编写,以求尽善尽美。专家组一致同意该志通过终审。

  接玉松指出,乡镇村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地方志在留存乡音、乡风、乡思、乡忆,赓续乡村文脉、汲取历史智慧、激发乡梓情怀、服务乡村振兴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锡山区积极组织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除已启动在编8部乡镇(街道)志之外,还申报编纂国家和省名镇名村志3部,占全市申报编纂名镇名村志总数的一半。目前,省名村志《严家桥村志》已完成出版,省名镇志《鹅湖镇志》已完成复审,正抓紧终审前的完善。

  黄土塘村地处锡山、江阴、常熟三地交界之处,拥有近千年的建村历史,明清时期便已是江南的商贸重镇,是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九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这里人杰地灵,走出了明末清初武进士吴虎臣和“两弹一星”功勋姚桐斌。这里更是一片红色热土,黄土塘战斗纪念碑静静矗立,见证着1939年“江抗”东进首战告捷的壮烈篇章。独特的“鳝血土”造就了黄土塘西瓜“皮薄、瓤爽、鲜嫩、甜蜜、多汁”的特点,声名远扬。

  近年来,黄土塘村以“文化名村、文明新村、经济强村”为目标,投入3000余万元改善民生。沥青大道通组达户,河道清淤后重现碧波,老街改造留住了乡愁,黄土塘战斗纪念碑也焕发新颜。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一年四熟”西瓜种植技术,让黄土塘西瓜四季飘香。

  如今,漫步于古街之上,石板路依旧镌刻着往昔的繁华景象,吴家大厅、怀仁中学旧址等历史建筑默默诉说着家族传奇与文脉传承。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庙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齐聚于此,舞龙灯、品美食,千年烟火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盛世修志,贵在致用。”桑荟指出,要做好镇村志编纂的后半篇文章,加大镇村志的开发利用,通过媒体平台宣传城乡特色历史文化,讲好地方故事,使镇村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爱国爱乡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