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基层政务平台 > 乡镇建设

履“植”尽责 回馈森林

  森林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发展导致全球森林面积锐减,森林品质骤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尽管近年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森林的保护力度空前,但目前的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

  存在问题:

  一是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在森林资源开发的同时仍不注重保护,乱砍滥伐现象依旧;管理保护工作中,政策制定随意,没有切合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影响森林可持续发展;各森林管理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管理人员对森林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效率差。

  二是专业人才不足。森林保护工作涉及环节和流程多,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要求高,部分地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工作人员薪酬福利待遇不高;加之森林保护工作环境恶劣、内容繁重,很难吸引专业人员留在当地,导致森林保护工作只能由当地非专业人员进行,森林保护效率不高。对已在职的工作人员,相关培训力度不足,补贴不完善,无法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三是防火力度不大。部分地区森林防火意识薄弱,防火教育和消防演习没有落实到位,安全责任机制虚有其表,导致防火工作内容不明确,人员之间缺乏沟通,阻碍了防火工作的进行。部分地区基础防火设施不齐全,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到位。部分地区居民经常进入森林中开展活动,随身携带的火源种类较多,不注意安全用火,加之风势的助推,容易使得火灾快速蔓延,给森林带来极大的损失。

  四是病虫害防治手段落伍。部分地区在防治病虫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对森林病虫害的提前预测,导致极大的经济损失。传统防治以化学手段为主,在短期内防治效果明显,但极易造成大量农药残留,对森林造成二次污染,降低抗病能力;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使得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防治效果;害虫的天敌也受到损害,降低生物多样性,打破森林生态平衡,增加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五是森林布局结构不合理。合理的森林布局应以幼龄林和成熟林为主,更好地保证森林长远发展。然而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森林以中龄林和过成熟龄林为主,幼龄林面积逐渐减少,且布局分散。很多林区中天然林为主,缺乏人工林和防护林,使得森林资源没有得到更好地利用。集体林权改革后,林业资源落实到个人,虽对增加林农收入有促进作用,但也导致了林地管理分散,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更加大了森林保护行动和防火工作的难度。

  解决措施: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增进管理水平。要在法律的层面上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乱砍滥伐和盗猎的打击力度和惩治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要落实责任制,划分出自然保护区,将管理和保护职责落实到个人,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完善各种奖惩制度、激励制度和补偿制度等,确保森林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人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薪酬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各类补贴制度,拓宽招聘门槛,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森林保护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森林保护水平。

  三是加大防火力度,提升防火意识。严控森林内用火,安排专人定期开展林区巡视、排查火灾隐患。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在林区中修建消防公路,配备消防水池或水箱,保证水池和水箱里常年有水不结冰。建立24小时监测预警系统,借助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及卫星遥感等,对森林实施一体化不间断监测,实时分析回传数据。装备林区消防队伍,加强林区日常消防演练,采购先进灭火相关设备,保障林区防火工作顺利进行。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活动,制作相关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海报,安排宣传车流动宣讲;组织森林防火知识讲座,开展消防演习,提升林区居民防火意识及逃生能力。

  四是引入多元手段,力争科学防治。推广物理防治,利用害虫趋光性特征,在森林中悬挂杀虫灯,对害虫进行捕杀;将树木进行涂白处理,防止树木出现冻害,对于已经出现的病害,需及时刮除病害表面,并将其与健康树木隔离,设置隔离带,降低感染几率,提升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对森林环境成影响。探索生物防治,引入啄木鸟,赤眼蜂等,维护生态平衡,控制种群数量,到达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目的;施加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等,提升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二次污染。

  五是优化森林布局,提升保护力度。引入先进营林技术,优化森林中林木布局,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育苗管理,结合当地天气、气候、降水和土壤情况等,选择适合的苗木品种,提升苗木的存活率;加强对苗木的防病虫害工作,提升苗木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后期防治成本和防治难度;积极营造混交林,提升森林抗病虫害能力,维护林区中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