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锡山区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索引号 014034703/2022-00800 发文日期 2022-07-07 公开日期 2022-07-07
文件编号 锡府办〔2022〕43号 发布机构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锡山区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正文: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锡山区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开发区、商务区、台创园管委会,度假区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驻区各条线单位:
《无锡市锡山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无锡市锡山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锡山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锡山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的关键阶段,也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的重要阶段。按照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健康无锡”建设总体部署,根据《无锡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无锡市锡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О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实施《“健康锡山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7-2020年》《“健康锡山2030”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无锡市锡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等政策文件,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详见表1)。
“健康锡山”建设全市领先。提升“健康细胞”建设质量,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6.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锡山区建成江苏省健康促进区,2019年全区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公共卫生防线更加牢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抵御重大疫情风险的能力,全区卫生健康系统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完成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区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PCR实验室,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疫苗接种工作处于全省领先,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保持低流行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到10%以下,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上升到近30%。
卫生健康资源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新锡山人民医院、东北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鹅湖镇卫生院、锡北镇卫生院及安镇分中心等先后建成投用。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含民办机构)由199家增加至259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由2133张增加至3036张,卫生技术人员由3061人增加至4190人,现有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1名,无锡市“双百”中青年医疗卫生拔尖和后备人才3名,医生队伍硕士学历占比32.94%。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各医院以等级评审为抓手,大力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锡山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定。全区公立医疗机构中建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特色专科11个。三家镇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全区所有卫生院创建为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全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市、区)评审,锡山区以全省第二名的综合成绩入选。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被评为首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中医药传承持续推进。不断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无锡市级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提供不少于6类12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各村卫生室、服务站均能提供4类4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举办了“中医江苏行、健康你我他-走进锡山”大型义诊活动,助推“健康锡山”建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区中医药机构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医疗共同体初建完成。建成以锡山人民医院为龙头、锡山区中医医院及锡山人民医院分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体系。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医疗服务评价,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减轻居民疾病经济负担。
卫生健康治理显著提升。优化卫生健康全行业管理。完善综合监管制度,构建医疗服务全过程监管体系,开展新一周期医院等级评审。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排查整治卫生领域黑恶问题和医疗乱象,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逐年上升。推进信息便民和“放管服”改革,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减证便民”举措,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优化审批流程,事项办理时限提速50%以上。
 
表1  锡山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 2020年
完成情况
健康
水平 1 人均期望寿命 82.7 83.02
2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10 0
3 婴儿死亡率 ≤5 2.17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 3.44
公共卫生服务 5 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7 >97
6 肺结核发病率 1/10万 ≤30 26
7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 ≤11 9.06
8 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 % ≥85 95.05
9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4 31.84
10 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 % 99 99.99
11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0 99.74
1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类别的覆盖率 % 100 100
13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管理率 % ≥80 92.57
资源配置 14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4.82 4.29
15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26 2.35
16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 2.83 2.54
17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3.5 3.90
智慧健康 18 二级以上医院面向基层远程医疗服务比例 % ≥70 100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形势
卫生健康日益成为服务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卫生健康发展同区域整体战略紧密衔接。谱写“强富美高”新锡山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迫切要求加快锡山卫生健康制度创新、深入引进跨区域资源要素,实行开放式创新发展,提升区域健康治理能力,打造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  
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对区域治理形成重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锡山区面临多种传染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挑战。人口高度密集、人员国内外流动,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迫切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将深刻影响卫生健康服务供需格局。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供需不匹配矛盾日益凸显。锡山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失能失智等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迫切需要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政策调整。全区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以及“三孩”政策,要求加快构建幼托服务体系,促进妇儿健康。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深刻转型。现代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态势愈发明显,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刻改变卫生健康服务和管理模式,要求卫生健康顺应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加快行业治理变革。  
卫生健康领域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改革发展提出新诉求。锡山区医疗卫生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均衡,深化医改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仍有待深入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整合、协同不够,区域性医疗中心能级有待提升,中医药发展创新不足、传承不够,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培育。
长三角一体化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特别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名院、名科、名医资源流动更加频繁。在未来五年,为锡山区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要理念,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发展方针,打造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服务人民群众美好健康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感受度,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充分把握卫生健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契机,为加快打造健康锡山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不断实现人民对健康的向往。
2.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共建。把卫生健康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属性,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3.坚持系统治理、共建共享。把卫生健康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形成大卫生、大健康治理格局和全社会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促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4.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主动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挑战,以区域居民疾病分布为切入点,推动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激发卫生健康发展活力,注重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建设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健康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设与锡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日益科学合理,区域整体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健全高效的保障机制,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不低于83.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低位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7%,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步降低,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逐步提高。
——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区卫生应急中心,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医疗中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完善适宜、综合、连续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健康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促进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发展,逐步形成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和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
——全行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综合监管体系,医疗服务整体效能明显提高。 
——健康智慧化程度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与健康服务相配套的智慧化体系,完成区域信息互联互通建设,不断推进医疗机构互联网+服务,全面提高智慧医疗服务水平。 
 
表2  锡山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83.02 ≥83.5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 0 ≤7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2.17 3左右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44 4左右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9.06 <8.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31.84 37 预期性
8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21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9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4.29 5.0 预期性
1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35 2.6 预期性
其中: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0.28 0.40 预期性
11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 2.54 2.79 预期性
12 每千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3.9 5.0 约束性
13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 0.29 0.32 预期性
14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0.43 0.45 预期性
15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1.68 4.5左右 预期性
16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61.4 ≤55 约束性
17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 % 72.4 >72以上 预期性
18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 % 51.69 60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19 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 % 72.7 ≥85 约束性
20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比例 % 38.46 ≥50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1 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 % 19.36 ≤22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体系,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强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工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哨点监测范围。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实施物资储备动态预警、定期轮换和集中销毁的周期运行机制。
2.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依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提高对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等的应急监控能力。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化建设,建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提高实验室检测和监测能力。夯实疾病防控基层工作网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人员编制足额配备,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引育力度。
3.规范应急医疗救治。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标准化建设,落实公共卫生职责。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成锡山人民医院、锡山区中医医院和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鹅湖分院的感染性疾病楼建设。规范二级及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设置。完善急救急诊、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加强重症医学、感染、创伤急救、护理能力建设,强化院感防控。健全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实现急诊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完善远程指导急救转运和应急救治。加强应急心理救助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并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专栏1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工程
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异地改建,建成“区公共卫生中心”。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化建设,建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成具备日检测能力不低于3万管的核酸检测基地,实验室建设满足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病原微生物与理化检验常规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和监测能力。
健全突发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进一步提升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楼服务能力,设置隔离观察病房不少于20间,设置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锡山区中医医院、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和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建设独立的感染性疾病楼,建立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隔离观察病房不少于10间,规范设置负压病房。
加强全区发热门诊(诊室)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规范设置隔离观察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进一步提升发热门诊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评为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省社区医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发热诊室,鼓励有条件的上述机构建设符合规范要求的发热门诊,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落实“哨点”功能,设置预检分诊点、留观点。
(二)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推进疾病防控体系现代化。按照国家要求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建设医防融合、运转高效、响应及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逐步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科。加强重大传染病和疾病防治,提升新冠肺炎、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进一步落实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到2025年,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街道、镇为单位保持在98%以上。推动15岁以下女孩HPV疫苗纳入群体性免费接种。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逐步提高人均经费补助标准,全区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高于省定标准。
5.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区妇幼保健医院。提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以高龄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体弱儿为重点强化母婴安全管理,完善孕产妇及新生儿危重症救治网络体系,强化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救治网络协同能力,提升母婴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稳定在低位水平。推进妇女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治体系;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基本避孕服务,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减少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儿童疾病防治,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推进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全方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妇女儿童健康知识宣教,促进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提高个人健康素养。全面普及妇幼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应用。
6.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充分依托无锡市心理援助热线,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借助无锡市高校医疗机构“校医心理联盟”,建立诊治转介机制,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区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设置,建成区精神卫生中心。加强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规范精神障碍患者诊断、治疗、康复和随访管理服务。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及管理率,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5%。到2025年,全区每万人精神病开放床位达到2.25张以上,每10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3名以上。
7.提升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进一步促进政府职业健康监管与服务能力提升,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加大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力度,聚焦冶金、铸造、建材、机械加工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开展粉尘危害、职业性中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职业健康管理提升行动,建设“江苏省健康企业”和“无锡市健康企业”,力争建成50家省市健康企业,建设职业健康体验场所,增强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推进职业健康管理信息化,充分用好无锡市职业健康服务监管信息平台,实现职业健康信息“一网通”。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规范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行为,不断提高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服务能力。
8.持续强化行业综合监管。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同配合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监管体系,强化综合监管督察。持续推进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依法行政和依法执业,主动适应新的医疗卫生组织形式(医共体、互联网医院等)的治理挑战。推动卫生监督机构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区卫生监督所通过建设验收。完善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三级综合监管执法体系,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建设专业、高效、规范、公正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创新监管手段,推行“信用+综合监管”,根据信用等级和风险度实施差异化监管,合理确定“双随机”监督抽查比例和频次,抽查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开展非接触式执法办案,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执法效能。
 
专栏2  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工程
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艾滋病防控,结核病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控,重点地方病防控。
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地方性扩大免疫规划。
慢性病防控:深入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监测与综合干预、居民死因登记报告、肿瘤登记报告、伤害监测,高血压患者管理与健康干预、糖尿病患者管理与健康干预、癌症早筛早诊早治、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以及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区妇幼保健医院建设。建制乡镇(街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规范化门诊建成率达80%。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儿童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行动计划,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提升儿童健康水平。全面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全面开展儿童孤独症的筛查和干预。强化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产后康复、儿童早期发展等领域培训。构建完善覆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和疾病防治体系。
精神卫生干预: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强化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0%。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工作,提高严重精神疾病障碍治疗率和管理水平,管理率不低于95%,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不低于80%。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全部实施免费救治。
职业病防控: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防控,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专栏3  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卫生健康监督基层执法队伍建设:落实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名监督执法人员;组建疫情防控及健康危害事件处置督查队伍,区级1支,不少于5人。
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区卫生监督所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推动执法装备保障提档升级。
卫生健康监督人才培养:强化区内卫生监督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加大卫生综合监督人才储备,保证满足区内卫生监督工作需求。
卫生健康监督信息化建设: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做好卫生健康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强化卫生健康监督非现场执法技术推广应用。
(三)加快“健康锡山”建设,推进健康城市高质量发展
9.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创新健康教育形式和内涵,加强健教队伍建设,打造全媒体、广覆盖、高效率的健康科普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网络,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加强营养健康科普宣教,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针对无锡地域特点、疾病发生特点和人群健康需求,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7%。
10.强化实施控烟行动。积极做好控烟宣传教育,提升公益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控烟。深化无烟环境建设,不断巩固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成果。强化控烟监督,畅通公众参与控烟监督渠道。到2025年,全市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1%以下。
11.发展精准化健康管理服务。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以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等疾病为重点,加快推进医防融合的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慢性病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筛查、干预和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感受度。以大肠癌、肺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等为重点,规范筛查流程,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比例和五年生存率。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患者社区规范管理,强化重点人群高危行为干预和随访管理。完善预防接种服务全程可追溯管理。完善视力、口腔健康服务管理,实施健康口腔行动。  
12.深化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工作理念,积极实施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建设,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建成省健康促进医院。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健康促进项目和载体,加大健康场所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到2025年,实现省级健康镇、健康村、健康社区建成率达60%以上。
13.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社会文明。巩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开展健康城镇建设,实施“健康细胞”工程,提升全社会健康管理自觉性。健全卫生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完善评价标准和办法,提升创建水平。创新病媒生物防制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平战结合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到2025年,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镇全覆盖。
专栏4  健康惠民工程
健康知识普及:创新健康科普方式方法,在“健康锡山”设置健康科普专栏,培育健康科普品牌,为全区居民提供官方、权威、可及的健康科普平台。完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审核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健康促进功能,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健康科普领域的专业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实施向辖区居民家庭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支持性工具,不断提升广大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7%。
“健康细胞”建设:发挥基层资源优势,动员居民广泛参与,积极推进健康镇村建设。以美丽宜居的健康环境、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文明绿色的健康文化、行为良好的健康人群为核心,培育健康细胞建设特色样板。完善健康细胞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筑牢健康无锡建设的微观基础。到2025年,区建成省级健康村(社区)75个。
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创新病媒生物防制方式,完善病媒生物防制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科学做好灭蚊、灭鼠工作。到2025年,区建成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社区(村)75个。
(四)发展整合型智慧化医疗服务,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14.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锡山人民医院定位为区域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和医学科研、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期内建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争创三级甲等医院;锡山区中医医院按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完成异地新建,期内完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东亭分院定位为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疑难病转诊能力,把基层医疗机构打造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健康服务、全科医生执业、市场资源整合、医养结合支持的综合性平台。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激发社会办医疗机构活力,推进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
15.加强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完成新一轮卫生机构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加快推进锡山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建设,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加强医疗资源配置。配置4家公立医院(其中1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在每个街镇配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按照每3-10万人口的标准增设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中心城区每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配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地区每个行政村配置1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大于5平方公里的,可增设1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有序推进锡山人民医院医技住院综合楼、区妇幼保健院、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与区精神卫生中心功能整合同步建设项目,加快锡山区中医医院、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启动东港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16.加强基层机构能力建设。全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各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根据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提高技术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联合国内知名医院和区域内三级医院全科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区内省级示范基层卫生实训基地资源,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全科思维的能力,提升岗位胜任力。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快江苏省社区医院和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到2023年,达到推荐标准单位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总数的50%以上,全区争创江苏省社区医院示范区,力争70%基层医疗机构有1个以上市级基层特色科室。推进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鼓励开展个性化签约,提升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内涵。深化基层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基层机构运行活力。
17.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组织体系,建立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方式,实现全行业医疗质量全覆盖、动态化管理。完善医疗服务标准和规范,推进医疗服务同质化。鼓励医疗机构围绕疾病诊治临床路径,打破原有学科框架,推进资源整合、优化诊疗流程。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落实感染管理责任制,加强院感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继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18.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科学规划院前急救站点布局,急救站点按建制镇(街道)或服务半径≤10公里设置1个。推进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实现急救急诊信息互联互通。监护型救护车每3万人口配备1辆,当班救护车每8万人1辆,按日常急救当班车、备班车、应急保障车1:1:1比例配备,含有负压装置救护车配备比例不低于40%。提升急救运行效率,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1.5分钟内出车率≥95%,急救呼叫满足率≥95%。结合胸痛、卒中、创伤等救治中心建设,加强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提升危急重症协同救治能力和水平。强化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宣传发动工作机制,保障医疗救治用血。
专栏5  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优化工程
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优化工程:完成锡山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东港镇卫生院建设。按照每3-10万人口的标准增设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完成东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泉分中心建设。
实施区域医疗服务提升工程:锡山人民医院力争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按照三级标准建设中医医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东港镇卫生院,期内建成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
 
专栏6  卫生强基工程
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区7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1个以上特色科室。建成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2家以上、省社区医院7家以上、省级基层机构特色科室6个以上、20%的村卫生室达到省定推荐标准。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每两年启动一轮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遴选一批省、市级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通过“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协议就业”模式,壮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人才队伍。深化基层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增一批省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将签约服务延伸至社区居委会、功能社区,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做实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签约,鼓励开展个性化签约,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率,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完善家庭医生工作制度、服务流程、岗位职责,完善家庭医生公开招聘和职称政策,进一步激发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
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21-2025年全区新建、改扩建、提档升级建设基层机构15家。
 
专栏7  院前急救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院前急救应急体系,达到以下主要指标:
1.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
2.急救网络站点布局进一步优化,按人口密度分布、交通状况、急救呼叫量动态设置,按建制镇(街道)或服务半径≤10公里设置1个。
3.急救站(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率≥90%;
4.提升院前急救处置能力,院前急救病历书写率100%,急危重症患者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98%;
5.急救装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当班车数达到每8万人一辆,车载医学装备、通信设备配置居全省领先水平。
(五)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19.优化中医药服务网络。扩大中医类床位配置规模,按照三级标准建成锡山区中医医院。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全面建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中医服务区(中医馆、中医阁)建设,提升基层中医机构服务水平,提高优质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
20.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医院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强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建设,提升感染性疾病科、肺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中医专病专科建设,进一步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加强中医重点专(学)科建设,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建立和服务模式创新,全面融入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1.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护理、中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各类紧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和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充分发挥中医重点学科、名老中医的作用,实行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下社区制度。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
22.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注重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推动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中医药科普读物,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和发展。 
专栏8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程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完成锡山区中医医院异地新建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馆建设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中医药服务高峰行动: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达到0.8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新增市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2-3个,开展等级“中医馆”“中医阁”建设,打造“旗舰中医馆”。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遴选培养中青年中医药拔尖人才1-2名、青年中医骨干人才3-5名、中药特色人才2-3名、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3名、“西学中”骨干人才2-3名。
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3个、基层工作站3-5个。市中医药科研项目达5-6个。
中医药文化推广建设:推动建设1-2个中医药主题突出、互动功能较强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或中医药文化特色校园。
(六)促进人口与家庭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
23.积极推动三孩政策实施。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开通线上线下多渠道生育登记服务,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工作机制,实行生育信息跟踪,开展生育意愿调查,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精神慰藉、走访慰问、志愿服务、保险保障等制度,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24.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建立完善以示范性托育机构为引领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托育服务能力水平。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动普惠托育服务提质扩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各类主体兴办普惠托育机构。大力支持社区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育一体化服务,支持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支持引导家庭托育点规范发展,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样化、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一街道一乡镇一普惠”试点,继续推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
(七)完善老年人健康体系建设,不断发展老年人健康服务
25.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优化老年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新建或转型等方式,大力发展老年医院和护理院,推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促进康复医疗发展,推动老年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和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服务发展。积极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建立机构、社区、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工作机制。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提质增效,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成率达到95%。加强老年医学研究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提升老年专科服务能力。
26.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兴办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机构。推进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开展居家医疗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推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的价格和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医养结合机构建立完善的医养协作和“双向转诊”机制。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5%以上。
27.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深化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完善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失能、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早期筛查和干预措施,构建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73%以上。
专栏9  “一老一小”健康保障工程
组织实施“一老一小”健康保障工程:包括老龄健康保障工程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保障工程。
加快老年医院建设:到2025年,按照二级标准建成区老年医院。加强老年医学临床技术应用,完善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接续服务机制,不断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建立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提升托育服务能力水平,做优普惠托育民生实事项目,深入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扶持建设一批普惠性、示范性托育机构设施,每年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家以上,全区建成省示范性托育机构2家以上。每个镇(街道)建成1家以上示范性托育机构,全区新增各类托育机构8家,新增托位1000个,其中普惠托育机构占70%以上。
28.聚力推进引育名医。依托“太湖人才计划”、“锡山英才计划”等,落实人才引育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紧缺人才。组织实施海内外卫生高层次人才招聘(引进)工作,鼓励全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引进一批临床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熟练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医疗技术和科研能力获同行认可的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和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快速带动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能力。
积极培养和推荐我区优秀中青年人才参与省、市医疗卫生拔尖人才和后备拔尖人才遴选,实施学历提升计划,支持青年人才攻读继续教育学历学位。深化医教协同,充分发挥“江苏省基层卫生人才实训基地”、“无锡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基地作用,多途径、多形式组织基层人才开展实训学习。建立“县管乡用”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用人机制,提升基层人才数量和质量。实施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中医药、麻醉、妇儿、老年、精神科、康复、病理等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创新人才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人才优选快速通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相衔接,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幸福感。
29.扶持和促进培植名科。以筑高峰、补短板、促融合为出发点,加强专(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争创省、市、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市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进一步提升优势专(学)科能级和运行效率,到2025年,争创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达5-6个。对本区域精神卫生、儿科、康复、感(传)染、老年病等技术力量较薄弱、需要重点发展的专科予以政策扶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开展中医重点专(学)科建设发展。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医教研一体化的载体平台,与国内外医疗机构、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公共卫生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等,推进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实验室)建设。借助科研院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建立卫生科技创新与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协同研究机制,带动我区卫生科技创新和医学技术能力的提升。
30.持续推进创建名院。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与国际国内顶尖医疗卫生机构合作,通过城市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方式,提高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层次和水平。瞄准省内、市内行业一流水平,注重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立足做优做强,实施“一院一策”。各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各自功能定位、发展特色,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确定赶超标杆,从技术、服务、内涵、效果着手,持续提升行业地位和群众口碑,增强影响力、辐射力。到2025年,锡山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争创三级甲等医院;锡山区中医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东亭分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二级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向社区医院的功能转型。
 
专栏10  增“名医”工程
引进医学专家团队:鼓励全区各级医院从国际国内引进一批临床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能熟练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效果获同行认可的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快速带动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能力。到2025年,引进各类医学专家团队10个左右。
引育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鼓励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育一批掌握专(学)科领域前沿核心技术、具有临床实践和学术科研创新成果、能够带领和推动本区相关专(学)科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到2025年,新增市级及以上医学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2-3名;新增市级以上名中医1-2名;新增市级以上医疗卫生领军人才5人、高端人才5人、博士10人。
重点培养拔尖人才:在全区分层次、分阶段遴选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实施滚动培养。到2025年,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各5人。鼓励医疗卫生单位以与青年人才签订定向服务协议方式,支持青年人才攻读博士学位。
 
专栏11  建“名科”工程
推进重点专(学)科发展:到2025年,争创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达5-6个,扶持提升薄弱专科2-3个以上。异地新建区级公共卫生中心。
拓宽科教支撑平台: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医教研一体化的载体平台,与国内外医疗机构、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公共卫生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等,推进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实验室)建设。推进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
 
专栏12  办“名院”工程
明确机构发展定位:到2025年,锡山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争创三级甲等医院;锡山区中医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东亭分院定位为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二级综合性医院;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向社区医院的功能转型。
提升机构发展内涵:把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专(学)科建设、增强人才引育力度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对专(学)科建设成效突出单位给予奖补;督促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院内重点专(学)科扶持政策,对于确定的重点发展和扶持发展的薄弱专(学)科,在基础设施建设、床位配置、仪器设备、高级职称比例、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与国内顶尖医疗卫生机构合作,通过城市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方式,提高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层次和水平。
(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健康事业发展方式转变  
31.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整合协同。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依托家庭医生服务,整合公共卫生、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医防融合、全专结合、医养结合,将家庭医生制度打造成支撑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对社区家庭医生的技术支撑,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推进专科专病联盟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和分级诊疗。
32.进一步深化医共体内涵建设。完善区域医共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逐步建立以锡山人民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基础的管理模式,构建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规范治理结构和运行规则,基本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业务、人才、医保、药品、信息、绩效、后勤等“八个合一”纵向一体化管理。
33.推进公立医院外部治理机制改革。强化公益性和内涵发展,完善补偿机制,制定公立医院履行公益性的运行标准。科学评价医院成本、产出和医生绩效等,引导医院和医生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能级。以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改善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为考核重点,完善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院长绩效等挂钩。
34.优化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深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章程为引领,促进公立医院完善运行和治理机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整体排名不断提升。推动公立医院建立基于全面预算的全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强化医疗服务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形成符合医疗发展规律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体系,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加强公立医院预算执行审计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制定公立医院工作基本负荷标准。转变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机制,根据规划定位、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病种难易度、患者满意度、临床科研产出、成本控制、医疗费用控制等要素,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优化薪酬结构,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紧缺学科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35.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和政策协同。发挥医保在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医药服务可及性,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保障居民群众获得优质实惠的医药服务。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逐步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九)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36.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高水平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引进长三角优势专科专家资源,开展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积极参与长三角优势专科牵头成立的专科医疗联盟。贯彻实施《长三角区域卫生监督联动执法实施办法(试行)》。支持长三角区域内先进医疗管理团队来锡山投资举办医疗机构,为长三角地区医生来锡多机构执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37.加强卫生健康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创造条件安排人员参与无锡市卫生国际(地区)交流支撑计划、无锡市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卫生援外项目、海外中医药交流项目等。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开展高质量家庭医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
38.推进健康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健康服务业政策体系,促进高水平社会办医发展,支持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引导发展高水平专科医疗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监管方式,加强服务质量监管、部门协同监管和行业诚信治理,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强化要素配置,培育新的业态,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力融合、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托高水平医院,促进产学研医结合。
(十)全力打造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助力卫生健康行业发展
39.完善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和大型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标准统一,持续推进数据治理。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从数据资源标准化、互联互通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应用等四个方面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进行提档升级,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国家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深入构建支撑全区智慧医疗、公共卫生与疫情防控、卫生均等化与妇幼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卫生综合监管、中医药数字化、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等数据交汇和应用的综合集成平台。落实全民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制度,确保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40.全面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推动以互联互通、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1家及以上互联网医院。加快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信息建设标准,加强数据质量治理,促进应用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锡山人民医院和各二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分别达到五级和四级。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服务项目统一接入“灵锡”APP,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进网上分时段预约、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云影像等服务,构建智慧医疗应用生态,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41.启动医疗健康领域5G应用。持续强化数据治理,稳妥、有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分级分类开放与共享,探索使用全平台数据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研究。探索医疗健康物联网技术和成熟应用及卫生健康行业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丰富医疗物联网健康领域应用场景,提升新型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的应用水平。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发展,推进面向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健康照护、药品配送等智能化服务。条件成熟时在社区引入医疗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全科医生辅助诊疗平台和远程会诊网络系统。
专栏13  智慧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化平台建设:建成全覆盖、高集成、深交互、有温度的健康大脑,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达到国家医疗信息化互联互通标准成熟度四级甲等水平。接入市级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建立健全症状监测系统,支撑智慧化预警机制。
智慧医院建设:推进以互联互通、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各二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平台全部通过国家医疗信息化互联互通标准成熟度四甲测评,锡山人民医院和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分别达到五级和四级。
“互联网+医疗健康”:“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1家及以上互联网医院。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集约发展各类智慧医疗服务并统一接入“灵锡”APP,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惠民服务。推进网上分时段预约、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云影像等服务,构建智慧医疗服务生态圈,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医疗健康大数据及新兴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发展: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分级分类开放与共享,探索跨地区、跨部门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合作研究与应用的机制。加快推进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在卫生健康行业的融合应用,丰富应用场景,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开展卫生健康信息化新兴技术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助推健康医疗以及信息化产业发展。落实全民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制度,确保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十一)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保障,逐步实现行业治理现代化
42.加强卫生健康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完善工作机制和责任,从源头上强化防范化解火灾防控、危化品使用、后勤安全、预防接种、院感防控、血液安全、生物安全、职业健康、网络信息等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规范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筑牢安全屏障,确保卫生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43.强化卫生健康法治保障。切实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以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深入推进卫生健康“放管服”改革,强化行政权力清单化管理,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水平,推进“一网通办”,有效保证群众办事“一趟清”。加强公立医院法治建设,增强全系统人员法治意识。开展卫生健康“八五”普法,推进普治并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要将本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各板块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容,制定年度目标和任务清单,认真组织落实。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工信、民政、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区卫生健康委要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对健康的影响。  
(二)完善投入机制  
完善职责明晰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医疗卫生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区、镇(街道)财政部门落实好各项投入政策,加强资金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中医药传承创新、临床研究和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倾斜。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卫生健康多元化筹资投资机制,动员社会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投资健康领域,形成多元化筹资格局。
(三)加大舆论宣传
营造正能量的舆论环境,提升社会对卫生健康的普遍认知。广泛宣传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让“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宣传“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主要目标,不断普及卫生健康科学知识,大力弘扬政府主导、全民动员的抗疫精神,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人人参与的氛围。
(四)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制度,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规划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加强督查和约谈,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