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链接:
http://www.jsxishan.gov.cn/doc/2023/09/05/4296303.shtml
锡山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进能源转型与产业强区并举,加速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全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四新四强”产业集群发展部署要求,根据《无锡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锡政办发〔2023〕20号),制定本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所指的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领域。
一、总体要求
(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做优、做强、做精为方向,加速壮大产业集群总量规模,明显提升先进产能比例,显著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构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总部基地、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
(二)工作目标
——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到2025年,计划累计落地建设超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市级以上重大项目15个;超10亿项目10个以上、超50亿项目3个、超100亿项目2个。
计划累计完成超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300亿元,其中2023年计划完成60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100亿元、2025年计划完成140亿元。
——产能规模持续提升。到2025年,形成储能产能30GWh、光伏电池产能20GW、光伏组件产能10GW、配套风电齿轮箱产能5000台、锂离子电池隔膜产能20亿平方米、BOP关键零部件产能5万件。
——产业规模加速壮大。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450亿元,较2022年年均增幅达到44%以上。其中,光伏产业营业收入达19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1%以上;风电产业营业收入达10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7%以上;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15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9%以上。
——集群培育成效显现。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到5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突破1家;培育新能源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上市后备企业2家;打造单体营收超100亿元新能源产业专业园区3个,分别是光伏电池产业园1个、风电装备产业园1个、钠锂储能产业园1个,同时启动锡山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产业园建设,支撑新能源产业营收实现450亿元。
——创新引领动力增强。积极培育高标准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加快攻克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广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到2025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建成各级新研机构、创新平台3家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做强做精光伏赛道,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1.做大做强光伏装备制造。继续保持在单晶炉、多晶硅还原炉、激光设备等产品领域的行业领先水平,在扩散炉、溶液涂布设备、真空镀膜设备、大面积高稳定性钛矿光伏组件制备设备、自动化上下料系统等方面寻求突破,重点发展大产能、高度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光伏设备。
2.持续提升电池先进性能。重点补强n型TOPCon电池、背接触电池(XBC,包括HBC、IBC、ABC等)等先进电池技术,持续提升钙钛矿电池、异质结(HJT)电池产能,提升光伏电池转化效率,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先进电池在光伏产业中的比重,增强锡山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及行业影响力。
3.逐步扩大组件产能规模。重点发展具有“高效、智能、安全、可靠”特点的先进组件,支持传统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加快新型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加速现有产线升级,逐步提升先进组件产品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终端产品带动能力。
(二)领跑风电核心零部件赛道,着力巩固产业优势地位
1.提升关键零部件制造优势。支持研发生产主轴承、控制系统、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核心部件,重点发展国产替代的高端风电轴承,提高本土厂商技术与工艺水平,提升核心零部件产品附加值。发展高塔筒和分瓣式塔筒,分段式叶片、碳纤维叶片。继续扩大大型化齿轮箱规模,重点发展传递功率高、扭矩大、寿命长、支撑能力强的齿轮箱,提升齿轮传动设计开发、精密制造技术等领域技术实力。
2.支持特色产业平台创建。积极对接有实力的智慧风电运维企业,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机组状态评价与诊断、风电场功率预测、远程监控、能量管理和区域集控系统的“一站式”运维服务。支持企业探索“风电制造+风场运营+工程服务”一体化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
(三)加速竞逐储能赛道,着力扩张产业规模实力
1.加快扩充储能电池产能。重点支持面向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原材料、元器件、电芯模组、电池回收和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链条。前瞻布局全钒液流电池、液态金属电池、半固态和固态锂离子电池、新型钠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安全可靠、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并推进产业化,引导企业不断创新,有序扩产,尽快做强做大储能产业。
2.重点支持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抓牢钠离子电池发展风口,重点引进电芯、正极材料、装备生产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企业。支持具备技术迁移能力的锂电企业加大钠离子电池研发投入,鼓励电动车龙头企业加强与钠离子电池厂商合作,推动钠电池二轮车应用示范。
3.提升新型储能管理系统开发能力。重点发展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储能系统关键环节。支持独立储能建设示范应用,有序推进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形式储能示范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
4.加快布局先进储能装备制造。以新型储能系统成套装备为重点,积极对接国内储能系统设备制造龙头企业。重点开发分别适用于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促进高能量密度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电能质量调节系统等储能装备产业化发展。
(四)择优选择氢能赛道,着力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1.发展先进绿色制氢装备制造。支持新一代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研发制造,支持开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技术研发,攻克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成套工艺。
2.推动氢燃料电池国产化制造。重点支持燃料电池电堆、氢气循环系统、空气系统等氢燃料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大力引进质子交换膜等断链环节的龙头企业,实现氢燃料电池制造突破。鼓励骨干企业利用原有配套优势积极争取加入氢能汽车整车供应链。
(五)
其它检测认证领域。依托各类检测认证及咨询机构,提升对新能源装备和产品的检测认证能力,助推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健全完善。鼓励开展碳足迹认证、碳排放核证、新能源绿色消费认证、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业务。
三、主要任务
(一)关键技术创新和转化工程
1.优化产业创新体系。主动对接国家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推动新能源领域项目、载体、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立“龙头企业+创新平台+产业基金+孵化”协同联动的市场导向的产业创新机制,推进产业矩阵式发展。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蜂巢新能源研发中心、华晟先进光伏研究院、力神研发中心等新能源创新中心建设,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到2025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建成各级新研机构、创新平台3家以上。(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2.重点攻克核心技术。紧追国际技术发展变化,依托华晟新能源、极电光能、帝尔激光、拉普拉斯等企业,加强与晶澳科技、隆基股份等企业的合作,突破TOPCon电池、非晶硅薄膜异质结电池(HJT)、钙钛矿电池产线技术。推进储能技术多元化布局,支持蜂巢能源、盘古钠祥、海川太等企业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支持雅迪、台铃、爱玛等龙头车企加速钠电池二轮车产品的研发量产。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继续加快培育更多国家级、省级新能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产业成果。(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3.加强前沿技术布局。鼓励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院零碳研究院等研究院、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开展新能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联合攻关。依托中弗(无锡)新能源等企业,攻克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成套工艺技术研究。依托晶石能源、恩捷新材等企业,推动新型储能关键材料研发。依托蜂巢能源等企业,加快储能单元、模块、系统中短板技术攻关,加快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试验,推动固态电池电解质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4.健全产业标准体系。依托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总部、无锡市新能源商会、无锡能源产业协会等,联合新能源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技术支撑单位机构等,参与修订和完善风电、光伏、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领域行业标准,助推产业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产业结构高端攀升工程
5.推动产线迭代升级。鼓励企业紧跟市场需求,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对现有产线升级改造,持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华晟新能源、极电光能、润达光伏等企业置换光伏组件和电池低效产能,通过腾笼换鸟,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落地高端项目,改造现有产线,置换低产出、低效率、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实现业态更新与价值延伸。依托德力佳、斯吉利、统力电工等风电零部件企业,加大齿轮箱、线缆等核心零部件研发投入,继续推动产业实现技术迭代,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推动蜂巢能源、力神新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进一步扩能增效。(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6.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好区重大产业项目前期联动服务和建设服务保障“双专班”工作机制作用,做好新能源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协调、调度及监管,切实加快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依法合规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全力推进征地拆迁、施工通道、水电接入等各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投资准入、资源配置以及效能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和达效。积极推进极电光能1GW钙钛矿创新产业基地项目、众能光电GW级钙钛矿太阳能器件和装备生产线项目、华晟新能源6GW异质结电池项目等光伏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鑫宏业新一代特种线缆项目开工建设。支持德力佳三期风电用变速箱项目等风电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快速推动力神新能源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盘古钠祥钠离子电池研发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等储能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计划累计落地建设超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市级以上重大项目15个,超10亿项目10个以上、超50亿项目3个、超100亿项目2个;计划累计完成超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300亿元。(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商务局、区大数据管理和政务服务局、锡山自然资源规划分局、锡山生态环境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7.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引导新能源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重点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水平。引导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联合攻关,推动人工智能、5G、先进传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整体工序智能化衔接。深化产业工人的现代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能与意识培养,结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可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精益物流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三)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工程
8.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发挥园区对产业的核心承载作用,重点打造锡山新能源产业园,加快推动锡山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产业园规划建设,择优布局动力电池、新一代光伏、新能源装备等核心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在特色产业园区先行先试,鼓励搭建集创业孵化、研发设计、中试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园区建设近零碳园区试点,从排放控制、能源结构、产出效率、减污降碳、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提高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到2025年,打造单体营收超100亿元新能源产业专业园区3个,分别是光伏电池产业园1个、风电装备产业园1个、钠锂储能产业园1个,同时启动锡山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产业园建设,支撑形成营收达4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9.推动板块协同发展。各板块根据已有产业特色,在新能源产业培育、集聚区提档升级、产业链补短板、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发展等方面找准定位,形成以开发区为新能源产业核心区,其他板块强链补链的发展格局。开发区持续提升风电设备核心部件齿轮箱产业链水平,加快提升异质结(HJT)以及钙钛矿产能,加速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布局。围绕两轮电动车产业独特优势,紧抓钠离子电池风口,持续巩固安镇街道、羊尖镇、东港镇等板块的领先地位,加速“钠离子电池+两轮车”应用示范。鹅湖镇提升光伏组件配套能力、动力电池生产能力,扩大产能优势。锡北镇强化单晶硅生长设备、镀膜设备等光伏装备产业,提高核心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东港镇持续新能源产业补强,加快电池正极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四)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升工程
10.加快产业强链补链。抢抓新能源产业机遇,聚焦新一代光伏、风电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储能电池生产及系统集成、新能源装备等关键环节,建立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库和信息库,引培并举,加快落地一批新能源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大基金、新势力,优先要素供给。光伏领域,巩固光伏设备制造优势环节,补强高效组件和高效电池制造环节,提升光伏辅料辅材附加值,吸引隆基、通威、爱旭等光伏电池头部企业来锡山投资,进一步提升先进产能比重;鼓励光伏组件企业配建储能电站,拓展光伏电池投资,推动“电池+组件+电站+运维”的组合化发展模式。风电领域,利用德力佳风电大齿轮箱制造优势,吸引关键零部件研发、智慧风电运维头部企业落户。储能领域,鼓励蜂巢能源、力神新能源、恩捷科技继续扩大产能,补强储能管理系统及核心部件技术研发生产,争取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储能龙头企业。氢能领域,扩大高性能燃料电池催化剂、核心部件产能,突破燃料电池、制氢装备研发制造。到2025年,形成储能产能30GWh、光伏电池产能20GW、光伏组件产能10GW、配套风电齿轮箱产能5000台、锂离子电池隔膜产能20亿平方米、BOP关键零部件产能5万件。(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11.发展壮大总部经济。鼓励龙头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化布局,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国别经营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根植锡山,掌握标准制定权、行业话语权、市场主导权、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旗舰型企业。推动骨干企业在优势领域细分市场加快成长为“单打冠军”“独角兽”,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总部企业。鼓励新能源企业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特点,向上下游拓展布局,实施垂直化发展战略,显著提升战略自主性和盈利能力。积极引进区外企业在锡山设立区域总部和各类功能型总部,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形成总部经济规模效应,打造总量大、能级高、环境优的新能源总部基地。(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12.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场主体培育为主线,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推动更多优质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规范经营、发展壮大。支持华晟新能源、极电光能等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已上市企业通过公开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重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制定本土新能源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上市梯队格局。努力营造鼓励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的氛围,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境内外上市企业3家,培育新能源上市后备企业2家。(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五)多元化示范应用工程
13.加快光伏示范应用。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通过光伏+综合利用计划等持续拓展开发应用场景,推动光伏发电与建筑、农业、交通、通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稳步推进锡山整区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提升农村居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意愿和参与度,提升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比例,提升屋顶分布式项目并网接入效率。提升极电光能钙钛矿电池透光率、发电效率等性能,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在屋顶、幕墙、车棚等领域的应用。探索研究光伏发电开发利用政策,强化光伏发电项目支持。到2025年,力争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20万KW,光伏装机并网容量累计达30万KW。(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国资办>、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大数据管理和政务服务局、锡山自然资源规划分局,锡山环能集团、区区级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锡山供电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14.统筹储能产业示范应用。探索“清洁能源+储能”配置比例、运营方案和盈利机制研究,支持“微网+储能”“新能源+共享储能”“电网关键节点+储能”“风光发电+氢储能”等储能示范项目建设,通过储能协同优化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及调峰功能。大力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充电设施(换电站)、电动汽车、工商业园区等领域“光储充”多元化应用,为用户提供削峰填谷、需量管理、备用电源、光储充一体化运行等功能,提升用户用电可靠性。支持新能源企业参与储能电站建设和运维服务。(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应急局、区大数据管理和政务服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15.推动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支持在公共交通、旅游接驳、园区内部摆渡等场景开展氢燃料电池客车客运示范应用。在仓储、港口、环卫、园林和工地等场景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牵引车、叉车及其它工程车应用示范。推动水面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率先在船舶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船舶应用示范。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冶金、化工等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鼓励装备制造领域应用氢能动力。开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与热电联供、氢燃料电池与小型燃机联合循环分布式发电等探索应用。(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16.探索新能源产品回收利用。探索研究新能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特征识别与产业细分,培育新能源产品再生利用龙头企业,强化约束与激励相容的政策机制。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地方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储能装置等回收标准,从回收责任、退役指标、回收技术、工艺要求等方面予以明确和规范。鼓励企业开展回收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生产,加快先进回收技术装备推广。支持装备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行业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合作,建设新能源产品综合利用创新平台和产品回收到资源利用示范产线。(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城管局、区市场监管局、锡山生态环境局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六)数字化协同发展生态工程
17.推动智慧能源建设。大力支持新能源企业积极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手段,创新建设和积极推广集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以及可展示新能源大数据交互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与电站持有方合作,导入更多风电光伏、储能电站资产,形成新能源数据资产高地,打造新能源数据资产运营和交易平台。聚焦可靠、安全、智能,围绕一次能源供给、发电、供电全流程,实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高效管理。(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管理和政务服务局、锡山供电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18.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辅助服务,利用现有高载能工业负荷引导工商业可中断负荷、能效电厂等新型主体,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通过整合本地资源,以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电力系统发展路径,建设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探索适合锡山新能源发电的虚拟电厂,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微网、电动汽车等分布式能源资源的聚合和协调协同优化。(区发展改革委,锡山供电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负责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承担具体组织者、执行者职责,动态梳理产业前沿态势、头部企业、领军团队等关键信息,深入分析产业短板、攻坚方向,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成员单位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加大要素支持
实施用地、用能、环境容量指标“市控+区配”,加大土地保障力度,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机制,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用地,持续盘活优化存量土地,为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预留土地空间。加强能源保障,保障新能源项目用电、用气需求。对列入省市重大项目计划的新能源产业项目积极对上争取市级指标支持。(区发展改革委、锡山自然资源规划分局、锡山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实施金融赋能
发挥各级母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新能源产业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国家级母基金资源导入,积极对接无锡新能源产业投资发展基金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业务。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银行对新能源行业提供融资服务,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企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厘清新能源技术服务型企业实质性知识产权抵押界限,大力发展商标、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抵质押产品,构建融资租赁、投资基金、资产支持证券化、信托等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针对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体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锡山金投集团,开发区、商务区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促进人才引培
加大新能源领域高水平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与国内外新能源相关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培养环境。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深入实施“锡山英才计划”系列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保障和政策保障。(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区科技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提升公共服务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分析研判国内外形势对供应链的影响,及时了解硅料、钢材等大宗商品行情,掌握新能源产业各环节价格变化趋势,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对接协会商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利用国外展会、跨境电商等形式拓展国内外市场。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在项目审批,并网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区大数据管理和政务服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六)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考核机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各板块的职责,把新能源产业工作纳入到锡山区高质量发展责任考核体系。坚持客观公正、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通过建立考核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区发展改革委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