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有一家颇为低调的供应链企业,正默默为诸多运动品牌织就“绿色嫁衣”:耐克、安踏、李宁、阿迪达斯等知名鞋服上的环保黏扣带(俗称“魔术贴”),均有部分出自这家工厂。
江苏百宏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百宏”),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百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华东、华北、华中地区,同时作为运营总部管理东莞、越南等多家公司。
2023年,在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上,江苏百宏获评首批“五星级零碳工厂”,成为少数跻身这一行列的纺织类企业。在标普全球(S&P Global)公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评估(CSA)中,其母公司百和兴业目前得分为41分,力压耐克、亚玛芬体育等国际运动品牌。
当一家纺织企业完成从传统工厂到零碳工厂的跨越,当方寸之间的“魔术贴”拥有了碳足迹、水足迹等绿色“身份证”,传统制造业正以看得见的数据和生动的转型实践,悄然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降碳入微
一进工厂大门,远远看到一绿一银两台设备:绿色的是空气源热泵,银色的是配备热交换功能的水箱。这对“黄金搭档”是工厂节能降碳的象征。
2001年工厂刚建成时,生活热水依靠外购蒸汽加热,彼时,蒸汽价格五六十元一吨尚可承受,但到2014年已飙升至每吨200元左右,一年蒸汽费用支出逼近百万元。为此,工厂投入100万元,引进空气源热泵。第一年省下的蒸汽费用就足以覆盖设备投资,实现“当年投入,当年回本”。
尝到甜头后,工厂继续寻找可挖掘的节能空间,很快发现,车间蒸汽使用后会冷凝成80℃至85℃的热水,虽无法直接利用,但蕴含的热能仍可回收。
于是,工厂设计并建造了热交换水箱,将冷凝水余热转移至生活热水系统。此后,空气源热泵逐渐从主力转为补充:夏季几乎无需运行,仅靠冷凝水回收便能稳定供应45℃热水;冬季气温较低时,也只需小幅补充即可满足需求。
这套“空气源泵+热回收”组合,每年为工厂节省上百万元能源费用并有效减少碳排放。
报告显示,江苏百宏全年共排放15441.23吨二氧化碳,公司计划通过购买碳排放权的方式实现余碳中和。按当年全国碳排放权收盘价97.49元/吨计算,若完全抵消需支付约150.5万元。
“因此,对我们来说,算碳就是算钱。认真抠每一处细节,整体效果就会在碳账本上体现。”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杨登旺介绍。
不同于一些企业一上来就押注可再生能源替代或大规模设备改造,江苏百宏在零碳之路的起步阶段瞄准了“跑冒滴漏”的治理。
“我们在排查时发现,有的埋水管附近,地面草木长得异常茂盛,原来是水管因老化一直漏水。”杨登旺介绍,2016年至2019年,工厂用三年时间系统排查水、电、蒸汽管网,解决了因管道老化导致的渗漏问题,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省成本四五十万元。
解决了“跑冒滴漏”问题后,工厂开始进一步升级工艺和能源利用方式:一方面,更新设备,淘汰部分高浴比染缸,减少生产用水,并引入中水回收和余热回收系统,使回收水比例提升至26.2%;另一方面,在厂区屋顶加装光伏,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原则优先满足车间日间用电。到2024年,工厂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16%,并向外售电11.2万千瓦时。
工厂渗入细微的节能降碳举措与国家战略同频。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节能降碳已成为制造业的必答题。《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系统性改造,遏制“跑冒滴漏”,并培育一批近零碳、零碳工厂。江苏百宏的实践,正是从最基础环节着手,找准降碳基准,为后续数字化、系统化减排打下了坚实基础。
能碳数治
在十几公里以外的运营总部办公室,管理部副协理江明璋正注视着一块电视屏幕。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工厂管理、光伏发电量、生产能耗等数据,这不仅与企业碳排放息息相关,也关系到他的绩效考核。
“分公司每月例会要汇报的第一件事就是厂区的能耗情况,要把这件事做好必须依靠数字化支撑,有了直观的数据,我们才知道减排工作的发力点在哪。”江明璋说。
以数字化赋能节能减排的精细化管理正成为江苏百宏零碳工作的新课题,而这一策略已在总部大楼的空调系统运维上收到了实效。
过去,员工进门后往往先将温度调到16℃、风量开到最大,再逐渐调高温度,短时间虽能迅速降温,但能耗居高不下。后来,公司通过测算发现,只要提前半小时开启空调,并将温度设定在26℃,既能保证环境舒适,也能显著降低电力消耗。
经过多轮调试,大楼形成了智能化的时程控制:8:30上班,8:00提前开机;17:30下班,18:00统一关闭;考虑到加班情况,系统还会从18:00起每隔两小时自动关闭一次,避免员工遗忘。“通过对中央空调的系统化管理与智慧运维,每年整体能耗能降低10%至15%。”江明璋介绍。
在他看来,数字化改造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能耗数字的走低,更在于能碳管理的“可控性”。从最初在空调系统中嵌入传感器采集能耗数据,到后台统一管理,再到根据数据反馈不断优化运维,江苏百宏正逐步完善用数据驱动能碳管理的闭环。
这一思路也被延伸至工厂运维:水、电、蒸汽等能耗数据被实时采集上传,生成日报表与曲线图,帮助管理层快速识别异常环节,精准采取措施。
从行业层面看,数字化正成为“零碳工厂”硬指标。中国节能协会在《零碳工厂评价规范》中明确提出,工厂应建立基于AIoT技术的能碳智能化管理系统,数据上传频率最低为每日一次,这不仅是国内标准要求,也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进入过渡期,未来“中国制造”要出口欧美市场,就必须拿出详尽的碳足迹数据。对江苏百宏而言,能碳数据的“可视化、可追踪”,不仅是内部管理抓手,更是获得供应链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ESG之道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代表企业在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它起源于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议,现已成为国际主流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
近年来,ESG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考量。国内资本市场方面,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正逐步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推动上市公司提升透明度;国际上,标普、MSCI等评级机构不断细化对全球企业的ESG评价。
这意味着,一旦在ESG上“掉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就可能在供应链角逐和资本市场融资中失去优势。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江苏百宏的ESG布局既是顺势而为,也是未雨绸缪。
江苏百宏的ESG实践始于2016年,今年已步入第10个年头。最初的动因源自一场与海外品牌的订单洽谈。董事长郑国烟第一次在谈判桌上接触到ESG的概念时,敏锐地意识到:要么立刻行动,要么未来将被Nike、Adidas等国际品牌排除在供应链之外。
“国内外很多客户愿意为我们的ESG成果买单。”江明璋介绍,“有的品牌甚至明确承诺,只要我们建设光伏电站或能提供绿电生产的认证,就愿意在产品价格上给予溢价。”这类激励,也让百宏在绿色投入上更有底气。
随着经验积累,江苏百宏不仅自身深耕ESG,也在影响合作伙伴和同行。在与安踏合作的“零碳”服装项目中,安踏要求供应商必须提供配件的碳足迹证明。当时不少供应链企业尚不具备完整的数据体系,而百宏率先递交了详实的碳足迹报告和认证证书,令品牌方直言“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与互信,江苏百宏与多家品牌方的合作关系日益稳固,也坚定了企业持续深耕ESG的决心。
“我们正计划在黏扣带产品线全面使用环保PET纱线,虽然原料成本会增加10%到15%,但方向是正确的。传统纱线看似便宜,却把污染的负担转嫁给社会和后代。”江明璋坦言,回望公司的十年探索,最初的确是客户驱动,但随着企业自身不断投入和收益显现,对ESG理念的追求正逐渐转化为“内生动力”,“做着做着就停不下来了”。
在他看来,江苏百宏在“E”上的成效明显,但真正的核心在于“G”。为此,集团专门设立ESG决策核心委员会,由董事会监管,各子公司需定期汇报重大议题的执行情况。
“只有决策层重视,才能推动全员共创。”江明璋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几张表格:不仅有员工上下班的通勤距离和交通工具所对应的碳排放量,还有出差员工近一年乘坐飞机、高铁的碳排放记录。
“航班的碳排放量订票软件直接显示,高铁虽没有官方数据,但可以按票价换算里程推算。未来这些数据都会计入产品碳足迹,也能让每位员工都感受到自己与公司零碳工作息息相关。”相关负责人补充。
“幸亏我们早早完成了硬件布局,如果是近两年经营压力大的时候去做,恐怕很难下这么大决心。”江明璋感慨,“如果把ESG当成短期投机,根本熬不过周期。但把它当作长期战略,就会在关键时刻展现价值。”
从最初响应客户,到如今主动构建全链路绿色价值,百宏的经验印证了一个事实:ESG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未来,这家企业希望把绿色经验复制到更广阔的合作网络,让绿色真正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通行证”。
正如江明璋所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把工厂做好,更是要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绿色供应链的领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