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教育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锡山·滨湖”小学信息科技联合教研活动暨锡山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会议圆满举行

  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理念,聚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锡山·滨湖”小学信息科技联合教研活动暨锡山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会议于2025年9月23日在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顺利举行。来自全区各小学的信息科技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与滨湖区杭晓峰信息科技希望之星班成员欢聚一堂,共研教学新策略,为信息科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同课异构展风采 课堂实践显真功

  本次活动以双课堂同步开课的方式并行教学,四位教师围绕《生活中的编码》与《用流程图描述算法》两大课题开展同课异构。

  在《生活中的编码》课题中,乔园老师以“科技馆研学”为情境主线,引导学生通过VR实景、身份解码、车位匹配等活动,层层递进理解编码的规则与价值;陆林老师则立足“班级管理”真实问题,从学号编排到邮政编码,系统构建编码的认知体系,强调编码的唯一性与社会秩序意义。

  在《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课题中,张桂蓉老师以“猜数游戏”为任务驱动,通过对比自然语言与流程图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化表达的清晰逻辑;梁旭老师则从“开灯算法”出发,借助生活化场景与拼图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流程图符号的含义与应用,最终拓展至智能设备的复杂算法描述。

  思维碰撞共研讨,提质增效探路径

  课堂展示后,四位执教教师围绕设计意图、实施过程与教学反思进行了深入分享。与会教师积极参与互动点评,充分肯定了四节课在核心素养落实、数字化工具融合、学生主体性体现等方面的亮点。

  乔园和梁旭老师的课均以生活场景为起点,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构建了“生活—学科—生活”的教学闭环。两节课都聚焦计算思维培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两位教师在课堂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扎实,教学实施流畅自然。

  张桂蓉老师采用从自然语言到纸笔绘图再到在线平台的阶梯式教学设计,梁旭老师则灵活运用AI网页、小黑板贴等多元工具。这种分层递进的技术融合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值得借鉴的是AI网页的应用解决了学生操作活动不足的问题。

  乔园老师的课堂活动设计丰富多彩,从书写思考到AI互动、游戏探究、PPT实操再到手机扫码回归生活,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技术手段融合自然。这种多元化的活动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进了知识的深层内化。

  两节《生活中的编码》同课异构课例,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出发,紧扣课题核心。两位教师虽然教学路径不同,但都成功地将抽象的编码知识具象化,展现了同课异构的教学魅力,为观课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两节《用流程图描述算法》都巧妙运用了当前流行的AI技术和希沃白板等工具,注重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程设计层层递进,通过模块化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计算思维框架,教学效果显著。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氛围活跃。乔老师的“做中学”理念与梁老师严谨的逻辑衔接相得益彰,这两节课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优秀范例,展现了信息科技课程的独特魅力。

  四节课共同体现了“从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成功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应用、从会画到想用的深度转变。他指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的核心内涵。

  从学段衔接与素养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滨湖区的两节课精准把握了不同学段的特征,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螺旋式上升。《生活中的编码》与《用流程图描述算法》两个主题形成了良好的阶梯式递进关系,前者侧重归纳思维,完美落实信息意识培养,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编码规则;后者注重分解与建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算法概念。这两节课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信息科技课程从感知数据到抽象算法的发展脉络,滨湖区教学团队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用精彩的课堂实践诠释了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循序渐进。

  两节《生活中的编码》分别聚焦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是扎根生活实际的优质课例。教学的最大亮点是让编码知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成功打破了信息科技学科抽象知识的壁垒。通过生活情境的巧妙串联和实践体验的驱动设计,学生真正走进了编码的世界。课堂互动设计层次分明,核心素养落地扎实;育人价值体现有温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抽象知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四节课共同展现了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优势:首先,教学目标明确,紧扣新课标要求,实现目标与课标的深度融合,梯度清晰,层层递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信息科技,再用信息科技服务生活的理念;其次,技术手段融合巧妙,兼顾传统与现代教学工具,符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第三,坚持以生为本,通过情境唤醒、探究建构、迁移应用实现知识传递,贴合实践育人要求;第四,评价体系多元及时,突破单一结果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课后反思深入有力,每节课都有总结、升华和拓展环节。

  专家引领明方向,深研课标促成长

  在专题报告环节,无锡市信息科技教研员史弘文老师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为题,从信息科技学科本质出发,系统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他结合四节展示课的具体案例,详细解析了如何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史老师特别强调,教学设计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和思维的发展性,通过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像信息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实践。

  无锡市立人小学杭晓峰校长则聚焦《深入研读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从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到教材的具体使用,为教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他通过对比分析新旧课标的差异,深入解读了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内容变化,并结合滨湖区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希望之星班”在教材使用方面的创新做法。杭老师指出,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情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凝心聚力抓落实,蓄力前行启新篇

  活动最后,锡山区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蒋晓玲老师就本学期信息科技教学推进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她首先对前期各校在强化学科实践、聚焦学科变革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各校在教学理念革新、教材深度钻研、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探索,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随后,她围绕教学进度计划提交、资源共建共享、跨区教研后续安排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各校应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共同夯实信息科技学科的发展基础。

  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技术部主任缪高平对本次联合教研活动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各校在课堂教学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数字化工具融合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特别指出,信息科技学科要在我区“品位、品质、品牌”阶梯渐进式“三品课堂”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新范式:一是高结构化思维品质,通过项目化学习和算法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化、逻辑化的认知框架;二是高沉浸式情感品质,借助VR、游戏化场景等数字化手段,营造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三是高生成性实践品质,鼓励学生在编码设计、算法实现等活动中创新表达,形成可迁移的数字化实践能力。这一新范式的构建将深化锡山课堂教学改革的品牌标识,推动信息科技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本次跨区联合教研充分发挥了区域协同的优势,不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也为教师提供了多元立体的成长路径。通过理念碰撞、经验共享与问题共解,两地教师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野,增强了课程实施能力,为构建“共研、共建、共享”的区域教研新生态注入了持续动力,有效助推了“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在课堂中的落地生根。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