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CTV1播出的《山水间的家》第四季第一期走进厚桥街道谢埭荡村,跟着主持人撒贝宁、演员杜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辛晓娟组成的“山水小分队”,锡山的水乡风貌生动展现在央视的镜头里。就在一年前,《山水间的家》第三季聚焦严家桥,为这个千年古村注入新活力。两次被“央视严选”,锡山的农村到底有什么魅力?
这里,有现实版的“美丽乡村”
山抱水契的风光,白墙黛瓦的民居,悠闲自得的村民,《山水间的家》第四季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让三位来到这里节目嘉宾大呼:“这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央视严选,自然不仅仅展示“风景如画”,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背靠“华夏第一县”的底蕴和“苏南模式”的经济基础,锡山的乡村振兴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高度工业化之后如何回归乡村、赋能乡村,实现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历史禀赋,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持续高科技的投入,两期节目中,无论是严家桥还是谢埭荡,都体现了全局规划建设的大手笔。不仅是环境的改善,乡村振兴更是收入的提高、机会的均等和公共服务的共享。通过多年努力,锡山正持续打造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能够留住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这种“绿水青山”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面貌,通过央视镜头语言去展现,传递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具象化感受。
这里,有农文旅的“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不管撒贝宁、辛晓娟两位老师,还是谢埭荡的新农人张烨琳,都在节目中用这四个字来表达对锡山农村广阔天地的期待。严家桥是锡剧发源地,民族工商业唐氏家族的发祥地,有着“三地一村四码头”的文化标签。凭借自身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产,如今大力发展农文旅,打造了响亮的文化IP。谢埭荡因水而兴,从传统渔场到数字渔厂,通过转型升级形成规模芡实种植基地,和澳洲龙虾、刀鱼、大闸蟹等水产养殖基地,构建了以“水”为核心的多元产业体系。就像撒贝宁老师在节目中说:农村的变化,光是复制别人不行,要找到自己的特点。从以前的农村到新农村建设,再到美丽乡村,是不断的迭代升级。
严家桥和谢埭荡,虽资源禀赋、历史渊源和发展路径不同,但共同诠释了锡山乡村的多样性与活力,丰富了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图景,给央视镜头提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缩影。
这里,有新农人的“故事富矿”
宏大的主题,需要好的故事来承载。锡山的乡村不仅仅有“面子”,更有“里子”,其内在的产业、文化和人的变化,为节目提供了丰富素材。“什么叫摸索?当你看不见的时候,一点点探索。”“吃到的每一颗鸡头米,背后有多少的辛苦。”“平时芡实作为甜品那么甜美,如果没有亲自去体验采摘,就不会懂得物力维艰”。三位“山水小分队”的嘉宾在体验采摘芡实后纷纷发表体会。
锡山是令人向往的鱼米之乡,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建设美好家园。好的政策与环境,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这些新业态、新农人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在最新这期节目里,一场田园理想村主理人招募会令人印象深刻。田园旅拍、新能源露营基地、共享乡村运动项目……央视镜头捕捉到新时代农民脸上洋溢的自信、创业者眼中的光芒、游客的惬意,这些鲜活的人物面孔是讲好故事最动人的元素。“今天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这些所有的创意和智慧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共鸣和回响,就像雷声一样,是未来激动人心的画卷。”撒贝宁老师在参加完招募会后的小结,也说出了许多观众的感慨。
不只是严家桥和谢埭荡,在锡山广大农村,都聚集了返乡青年、企业家、艺术家、科技特派员、本土农民等群体,他们之间的观念碰撞、合作共赢,正衍生出无数精彩故事。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在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锡山独具特色的耕读文化、工商文化,都在节目里得到了解读。无论是锡剧的新老对唱,还是产业的继承与创新,这种“古今对话”充满张力,既能满足观众对“乡愁”的情感需求,又能展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极具感染力。
两次被“央视严选”,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锡山的文化符号。如同辛晓娟老师节目中所说:这是新时代的运河,水的意义不在于滋养物产,更是让它走向全国甚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