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夏,暑气蒸腾。在厚桥街道谢埭荡村,500亩水面被圆盘状绿叶铺满。水面之上,零星的紫色花朵向阳而立;水面之下,拳头大的蒲头正进入最后的生长冲刺期。
凌晨5点,晨曦微露,霞光在天际间变幻色彩,芡实塘内泛起粼粼波光。芡农们头戴草帽,身穿胶裤,手拿竹刀,全副武装,开启了一天的“水下寻宝”。
采摘可是个技术活+辛苦活!天不亮就要下田。拨开挡路的厚实圆叶,顺着茎秆摸到水下的蒲头,划开坚硬的外壳,露出里面海绵状的胞衣,剥开胞衣,再以铜制指甲剥开褐色外壳,才能得到那莹白细润的芡实——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鸡头米”。
由于芡实是一茬茬成熟的,自8月1日开采后,芡农每天都要下田采摘,风雨无阻,以保证芡实品质。今年的采摘期将持续至十一假期结束,期间市民都能品尝到新鲜芡实。
采摘上岸后,工人会第一时间检查芡实品质,分类筛选,方便加工。新鲜鸡头米比较娇嫩,机器剥皮容易碾碎、剥破,所以谢埭荡的鸡头米基本采用传统的手工剥皮。手工剥鸡头米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剥一斤就需要一个小时,七八个蒲头才出一斤鸡头米,难怪被称为“软黄金”!
《本草图经》记载:“花下结实,其形类鸡头,故以名之。”故芡实又名“鸡头实”“鸡头米”,是江南“水八仙”之首,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中医认为,鸡头米味甘性平,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增食的功效,祛湿效果比赤小豆、薏米更强,三伏天食用正合适。
“大宋第一吃货”、大文豪苏东坡也酷爱鸡头米,据传他每日干嚼二三十粒鸡头米调养身心。“软温新剥鸡头肉,润滑初来塞上酥”,这一口糯,是苏东坡笔下的惦念,更是寻常日子里的人间好滋味。
而在江南的灶台间,鸡头米也从来不是单调的食材。它带着水泽的清润,能与四季风物相融,熬出一锅锅熨帖的人间味。
“不时不食”,趁着鸡头米新鲜上市,快来厚桥get同款鸡头米奶茶、鸡头米炒河虾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