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锡山区小学音乐学科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学科组建设优质发展,近日,云林实小开展了“水韵乡音:探秘《杨柳青》里的江南风情”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展示了传统民歌教学的多元路径与创新实践,为一线音乐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研范例。
王薇老师以“农活情境”为主线,巧妙设计“播种-犁田-抛秧”等互动环节。学生通过动作感受劳动节奏,结合“抛秧”模拟旋律线体验音高与节奏的变化,在演唱中自然渗透扬州方言与特色衬词,生动诠释了民歌与劳动的天然联系。王老师结合“春晚扬州分会场”创意任务,用诵诗、说唱等形式展开演绎新活力。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体验中爱上传统民歌。
李知薇老师以“大运河音乐文化”为大单元主题,将《杨柳青》置于南北音乐交融的宏观视野中展开教学。课堂以运河为时空线索,带领学生沿元代至当代,探索衬词演变。通过非遗传承人演唱、依字行腔分析,揭示方言与旋律的关系。柳枝律动、旋律线图谱使抽象概念可视化,引导学生发现民歌在运河文化传播中的“不变之韵”与“应变之趣”,并在历史纵深中感受民歌的文化传承。
胡海燕老师从“同”与“异”两个维度,对两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在核心目标与教学共性的坚守,“异”在路径分化与设计个性的彰显。她说,同是根基:方言、衬词、文化认同是两节课共同的灵魂;异是特色:王老师以“劳动”为桥,李老师以“历史”为舟,共同指向民歌的方言性、生活性与变异性,最终共赴民歌审美与传承的彼岸。
安晓佳老师以“破解融合:小学音乐智慧教学的新样态”为题进行讲座,她演示了AI技术赋能教学:通过语音分析软件实时比对学生的方言发音,将抽象音调可视化;并建议教师利用库乐队软件制作伴奏,助力学生创编“新杨柳青”歌词,构建“智慧+传统”的混合式课堂。
吴云霞校长以“小学音乐混合式学习实践与探究”为题进行讲座,并对两节课进行总结点评:“两节课如‘家常菜’般接地气,却各有风味。王老师的课堂教得‘多、准、活’,李老师的单元设计‘透、深、广’。若将劳动体验与文化溯源结合,更能实现新课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闭环。”
本次活动凸显了音乐教育的三大方向:扎根文化:以运河为线,串联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拓宽学生视野;拥抱技术:借助AI、库乐队等工具,让方言学习更直观,创编更高效;多元融合:民歌教学既可“劳动活化”,亦可“历史溯源”,更可“现代演绎”。
活动结束后,参会教师纷纷表示:“这次展示既看到立足传统的深耕,又触摸到融合科技的边界,为我们落实新课标提供了鲜活范本。”音乐教育既要扎根本土文化土壤,也要拥抱时代活水,方能真正让“水韵乡音”流淌进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