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吼山森林公园里的红外相机到宛山湖畔的鸟类AI摄像头,这些前端观测设备未来将成为锡山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之眼”。自2024年以来,锡山区委托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着力野外观测、数据管理、科普宣教建设,以“一屏观万象”的科技视野,构建锡山区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让城市生态脉动跃然屏上,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锡山样本”。
1200㎡的森林固定样地为群落乔木挂牌“数字身份证”,9个固定样点样线“解密”动物们的活动踪迹,28台红外相机构建物种观测的动态“矩阵”。在野外观测体系建设过程中,现已记录物种总数328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90种,陆生脊椎动物33种,陆生昆虫29种、水生生物176种。宛山湖正在建设的三处鸟类AI智能观测设备,将实现“振翅即识别,过境即统计”的智能监测,成为全天候运转的“生态哨兵”。
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标志着锡山区生物多样性管理进入数字化管理新阶段。平台整合鸟类智能识别、红外相机影像、eDNA数据、人工调查、数据统计等功能模块,可实时查看观测成果,自动生成物种年报等,为动态优化管理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库统管、动态监测、科学管理。
近年来,锡山区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绿色产业与制度创新双突破,“美丽锡山”底色愈加鲜艳。从红外相机的“生态快门”到云端数据的“智慧拼图”,每一帧鹭浴清涟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脉动,每一条“物种字节”都在编译着人与自然的新型契约,锡山正以科技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数字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