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斗山,茶韵正浓。站在斗山茶亭远眺,晨雾缭绕间,45度的天然缓坡茶山,恰似上天赐予的观景平台,成为摄影爱好者竞相追逐的绝佳取景地。
在这幅徐徐展开的锡山春日画卷中,坐拥200多亩茶田的斗山白茶园正以创新之笔,续写着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华丽转型的动人篇章。这片浸润着江南烟雨的茶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出圈”玄机?
更具智慧:品质筑基+科技赋能
在斗山白茶园,茶园负责人朱一鸣的智能手机界面正闪烁着茶园滴灌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追踪着每块茶田的土壤变化曲线。“从茶叶种植、品种选育的前端环节,到后期加工的全链条生产,我们已构建起完整的智慧农业体系。如今新培育的25亩龙井黄品种试验田,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全程自动化管理,较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成本低、产量高。”说起关于“打孔薄膜”的独特之处,他轻触屏幕调出水肥管理界面补充道,“这套系统能根据茶树不同生长期的需肥特性,实现水肥精准配比与智能灌溉,真正让每一滴水都转化为茶叶生长的养分。但面对杂草难打理的问题,打孔薄膜就能有效改善龙井黄的培育环境。”
白茶园现有“锡北牌”白茶、太湖翠竹茶、黄金芽、碧螺春等8大系列产品。在品种培育方面,采用“茶田间套种豆科植物”的方式以改善田间土壤的肥力,有益于茶叶花香和滋味的形成。茶树更新前,采取种植玉米,施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和土壤透气性,为新茶苗的生长提供有机和优良的环境。在现代化制茶车间里,经过精心采摘的鲜嫩茶叶,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萎凋、杀青、做形、烘干、提香等工序,逐渐散发出馥郁芬芳、醇厚悠长的茶香。
作为产业带头人,朱一鸣敏锐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抖音“斗山白茶园”等新兴电商渠道,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品茶新风尚。通过持续创新经营模式,茶园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亩均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从最初的五六千元跃升至如今的一两万元。这一发展成果不仅带动了当地茶产业转型升级,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更有文化:“茶+”生态文旅
近日,百余位来自全球各地参加国际赏樱周的外宾齐聚斗山,在氤氲茶香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为何来国际赏樱周的宾客会与茶香不期而遇?在这里,不再只是茶叶的原点,更成为连接城乡、融合古今的文化接口。
近年来,锡北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斗山“太湖翠竹”,目前已经是锡山一张靓丽名片。这里空气清新怡人,生活节奏舒缓,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体验更是为都市人打造了一方远离尘嚣的“治愈秘境”。茶田内除了有采茶工忙碌的身影,还有不少游客停下脚步,拍摄忙碌的采茶过程。他们俯身体验采茶之趣,或登高远眺连片茶田,与这片绿色海洋合影留念,随手一拍便是“出圈”美图。
当“茶经济”叠加“文旅热”,锡山的山水间便有了更多诗意与活力。近年来,为进一步弘扬茶文化,锡山精心打造了系列文旅活动,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艺展演等特色活动,邀请游客深入茶园,亲身参与采茶、制茶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不仅让游客领略到锡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推动茶旅融合向纵深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更有品牌范:从“一杯茶”到“文化IP”
以“太湖翠竹”为代表的“一杯茶”,正是锡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锡山正以一碗饭、一条鱼、一杯茶、一筐果、一盆花“五个一”产业为支点,撬动全域资源整合,台创园花卉展、青鱼捕捞季等特色活动与茶文化季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农业打底、文化点睛、旅游增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如何创新茶叶文化IP?除了在制茶技艺、茶旅融合上寻求新突破,朱一鸣还在品牌包装等方面谋求创新,包装盒内,印有锡北烽火、白茶园牌楼等众多国潮元素的水墨画映入眼帘,把一片小小的茶叶打造成为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尚气息的高等级文创产品。朱一鸣说道,“品牌包装不断上新,茶叶本身也在注入文化IP。经过不断地打磨推敲,制作上采用了烫金、滴油的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辨识度。同时积极申报,注册的锡北牌商标,获评‘江苏省著名商标’。”
让茶香浸润城乡,让文旅赋能共富。未来,锡山在继承传统优秀茶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春日茶山行”升华为“四季茶生活”。通过加速打造特色乡村休闲旅游路线,挖掘禅茶文化、生态文化,打造无锡最美“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