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古名“吴歈”,也称“吴吟”,它是我国古代长江下游与太湖流域的民间歌谣,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呈现着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江南水乡特点。吴歌流传至今已有3200多年历史。2008年6月,吴歌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东亭,旧名隆亭,吴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5000多年历史,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这里不仅是一代民乐大师华彦钧(瞎子阿炳)的故里,也曾诞生过唐代大诗人李绅、元代大画家倪瓒、明代翰林院学士华察等名人。江南木船制造技艺和过氏核雕2项民间技艺近年来更是先后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东亭也曾诞生过享誉神州的第一代吴歌王,他传唱吴歌80个春秋,一生传唱的歌谣在万首以上,其中有22部中长篇叙事吴歌,6860首短歌,被誉为“吴歌王”。
钱阿福,东亭竹园村(今东亭街道庄桥社区)人。1908年12月生于一贫苦农民之家。自幼无缘上学读书,但他聪明好学,记忆力强,嗓音清脆响亮。他在父母和江南民风的熏陶下,与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放前,无锡四乡都有歌台、歌亭,一年四季都要举行较大规模的歌会、歌赛。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时,村村巷巷都会有人进行对歌或赛歌。钱阿福的家乡竹园村有条弯弯绕绕的竹园浜,解放前竹园浜两岸常常对歌、赛歌。时间一长,竹园浜也叫“山歌浜”了。
钱阿福从小就在父母怀里受到童谣、儿歌的启蒙教育,10岁不到,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许多四句头、八句头山歌。13岁,他已能断断续续地唱完太湖地区“四庭柱、一正梁”五部长篇叙事吴歌中的一根正梁——《沈七哥》,同时学会了大量的田歌、船歌、苦歌、花名歌、工匠歌等等中、短歌谣。钱阿福为了学好、唱好山歌,青少年时期拜过不少歌师。
1923年钱阿福去无锡华兴盛糕团店当学徒,从此终生以糕团为业,故人称“糕团阿福”。其师张荣宝,既是做糕团的好手,又是唱吴歌的老手,师徒两人不期而遇。两人常常边干活、边唱歌,不久,即把师傅一百多首吴歌全部学到手。每当晚上休工回家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唱,声调高昂、清脆、嘹亮。及至中年,凡流行在太湖地区的长短吴歌基本都能背唱。还曾多次参加无锡、江阴、常熟等地的赛歌会,次次获胜,“歌王阿福”的名字也传得更远更广了。
解放后,钱阿福又先后学唱了流传于吴越一带的《沈七歌》《薛六郎》等五部长篇叙事吴歌和三百多首短歌,多次参加地区和全国性的民歌演唱会,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艺界人士的重视和赞誉。1981年起,钱阿福先后加入了江苏省、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省、全国的吴歌学会,多次参加省和全国的吴歌演唱会并屡屡获奖,并被誉为“吴歌王”。
来自荷兰、日本、英国、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曾先后拜访钱阿福,称他是“中国民间文艺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1989年由江苏电视台以《歌王阿福》为片名,摄制了艺术片,从而把“吴歌王”的生平事迹搬上了电视荧屏。
1981年后,吴歌王钱阿福先后收唐建琴、许丽华等青年民歌手为徒,传唱吴歌,使吴歌有了传人。
1993年2月,钱阿福在家里无疾而终,享年85岁。
吴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东亭街道坚持守正创新,积极鼓励传承发扬吴歌,不仅创作出一批具有东亭特色原创吴歌作品,其中作品《世上只有妹多情》在“2024年锡山区首届吴歌汇演”中展示。
接下来,东亭街道将不断深化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