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水利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美丽幸福河湖案例丨锡山区白米荡:织生态锦绣 绘水乡华章

 

一、河湖概况
    位于锡山区鹅湖镇,属太湖流域望虞河西岸重要湖荡,总面积0.537平方公里,岸线长6.593公里,承担防洪排涝、生态调蓄、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
    历史上因围垦养殖、水系阻隔等问题,白米荡水质不佳、岸坡失稳。2021年-2023年实施“太湖流域望虞河西岸白米荡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白米荡进行清淤疏浚、修复湿地、修建生态护岸等一系列系统治理,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水质稳定达Ⅲ类,2023年建成“江苏省示范幸福河湖”。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靶向攻坚 重塑水清岸绿生态
    聚焦“截污控源”,整治入湖排污口5处,清除水面漂浮物120吨;实施生态活水工程,年均水体透明度提升至52厘米,水质稳定达Ⅲ类。开展岸坡生态修复,采用木桩护岸、固滨笼等技术加固6.6公里岸线,消除渗漏隐患,岸坡稳定率100%。实施水系畅通工程,拆除阻水坝埂12处,打通与嘉菱荡、望虞河的水流通道,恢复自然水文节律。强化长效管护,落实“每日巡查+月度考评”。创新数字监测,应用无人机、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水质、水位,问题整改率达100%,形成“空天地一体”智慧监管网络。
    2、生态赋能 绘就人水和谐画卷
     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推动白米荡湿地公园与田园乡村深度融合,建成1.6公里滨水绿廊,串联栈道、观景亭、垂钓平台等设施,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沿湖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种植优质水稻2000亩,发展“稻渔共生”循环农业,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20%。依托河湖生态修复成果,引入民宿、文创工坊等业态,形成“湿地公园+休闲文旅”产业链,年创收超千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提升。
    3、赓续文脉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深入挖掘白米荡水文化遗存,修复光绪年间的“三让桥”、圩厍古渡口,打造水文化长廊,展示吴地孝义文化与治水智慧。建设亲水共享空间,新建栈道3座、亲水平台2处,配套水利文化宣传牌、导览标识系统,年开展节水护水科普活动2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推动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培育“白米荡大米”“甘露青鱼”等特色品牌,开发研学旅游、农耕体验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500万元。通过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白米荡成为传承历史文脉、激活乡村经济的“绿色引擎”,实现“水韵传承”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

三、经验启示

1、系统思维 规划先行

以《锡山区美丽幸福河湖三年行动》为统领,全面考量流域内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统筹规划水质提升、景观打造、休闲设施建设,实现生态、生活和景观的融合发展。
      2、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推动治理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白米荡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为省级治太重点工程。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奔赴。
      3、传承文化 塑造特色 
      全面梳理地区特色产业、民俗风情,深入挖掘“渔文化”“圩田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河湖景观,不断提升河湖的文化内涵。以“甘露青鱼”、“白米荡生态大米”等农副品牌为载体,将白米荡文化特色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