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微雕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华夏民族"纳须弥于芥子"的造物智慧。其以毫米为舞台,以刀尖为画笔,在果核天然的肌理间构建微观宇宙:纹路化作层峦叠嶂,核沟演为江河溪流,寻常果核经匠人点化,即成寄寓祥瑞的清玩雅物。
确凿见于著述的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夏白眼“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天启年间虞山匠人王毅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经魏学洢《核舟记》传颂,成就“核舟一叶载千古”的美谈。文中所述八窗洞开、楫横卧波的微观造境,至今仍是核雕技艺的圭臬。
至晚清,无锡籍核雕艺人杨芝山以《西园雅集图》核雕再攀高峰。其作在径寸之间经营位置: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将文人雅集图式浓缩于盈握之物。此作作为核雕传承核心,现收藏于无锡博物院。
过氏核微雕发轫于锡山东亭坟头湾(今锡山区东亭柏庄鸿发家园),承袭南宋过郡马守陵人匠作传统。核雕原材料为果核,果核或椭圆或扁圆,纹路错综复杂,因此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艰难很多。核雕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小”和“精”。别看果核只有指甲盖大小,但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选核、定稿、划线、雕刻大型、细节处理、抛光上油保养等一系列复杂工序,通常制作一个成品需要两到三天时间。而且稍不留神,整个果核就会报废。在如此微小的空间里,雕刻出令人惊叹的细节,恰应了《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工艺真谛。
过氏核微雕技艺以家族谱系为载体,历经四代传承。第一代传承人过根泉一生从事木匠工作,将木匠匠心注入核雕,常取食余桃核为材,以木工刀雕琢成桃篮等祈福挂件。其子过文进,承袭父辈技艺,坚持创作。至第三代过振远,核雕艺术迎来现代转型,引入锉刀、钢锯等工业工具改良传统技法。第四代过承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学艺,开始学习并使用更为新派的核雕工具,制作更为精美的核雕作品。
在毫米剧场的方寸之间,过氏核微雕构建着微观宇宙的永恒叙事。这项肇始于守陵匠人指尖的技艺,历经七世纪淬炼,终成锡山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随着过氏核微雕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它正从掌中清玩升华为承载文明记忆的时空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