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优化锡山区排水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信息索引号 014034703/2025-00231 发文日期 2025-02-12 公开日期 2025-02-12
文件编号 锡府办〔2025〕3号 发布机构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优化锡山区排水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优化锡山区排水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锡府办〔2025〕3号

开发区、商务区、台创园管委会,度假区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驻区各条线单位:
《关于优化锡山区排水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月23日         


关于优化锡山区排水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排水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锡政办发〔2024〕41号)要求,扎实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七大专项行动,结合我区城市排水防涝和污水治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为构建完备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和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按照“优化体制、统一规划、雨污一体、厂网一体、监管一体”原则,持续优化排水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推行雨污同治统管、“厂网一体化”运维,强化排水许可管理,建立健全“厂、站、网、户”全链条运营管理机制。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排水设施“雨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管理,自建排水设施(住宅小区、排水户内部管网)专业化运维。到2027年底,实现城乡雨污水设施管理、运维全覆盖,形成责任明确、边界清晰、监管严格、运转高效的排水管理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排水管理体制
        区城管局作为全区排水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区排水行业统一监督管理。由区给排水管理处具体承担全区排水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排水设施的总体规划、标准制定、监督评价;建立和完善行业监管体系,指导和协调开发区、商务区和各镇(街道)(以下简称各板块)落实排水各项工作,规范排水设施运行管理,统筹推进全区“雨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管理工作。
        各板块按照统一监督管理要求,明确一个部门负责雨污水管理工作,完善排水管理机构,配足配强排水管理专业人员。负责辖区内排水日常管理,推进实施“雨污一体化”管理;根据市、区排水总体规划细化完善设施建设计划并负责实施;负责辖区内排水设施的运行管理;组织协调辖区内城市道路排水防涝应急保障工作,确保雨水排放顺畅、污水有效收集处理、应急保障及时到位。
除新建道路配套的市政排水设施由各实施主体自行建设管理以外,其他市政排水设施新改建和管养逐步推行全区统建统管模式,相关费用分级负担。
        (二)坚持排水规划引领
        完善顶层设计,加快组织编制全区排水中远期专项规划。根据无锡市排水(污水)专项规划(2021-2035)上位规划,结合锡山区实际,编制全区污水远期规划,科学谋划、引领构建功能更加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对照雨水管网体系优化目标和建设要求,根据市级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合理确定排水分区和雨水排放单元,进一步摸清全区雨水基础设施底册。
        (三)强化排水设施建设管理
        全区各级要坚持雨污统管,统筹排水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各个环节,规范建设流程、完善管护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实现建管有效衔接。加强排水设施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按照市级技术指南要求,强化方案审查,加强施工监管,严控工程验收。做好新建排水项目设计审查,督促各建设单位执行;严格规范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和作业流程;排水设施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雨污分流,施工完成后进行整体闭水试验和管道视频检测,试验和检测结果作为排水管道实体质量验收依据;动态更新排水管网地理信息,优化信息系统建设。
        (四)系统推进雨水设施体系建设
        理顺全区雨水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规划、建设、养护全流程管理体系。聚焦易涝积水点、雨水排放瓶颈管段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编制系统化建设改造方案,实施提升改造工程,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厘清城市雨水设施管理职能,提升排水防涝管理能力。加强各板块管理机构、技术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养护、规范作业全过程监管,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设施运行维护和监督评价。试点实施初期雨水治理,持续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建成区初期雨水治理以末端控制为主,优先就地处理达标排放;当污染物浓度较高时,经区城管局批准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要加强对各类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的事前技术审查和事后维护管理,严禁擅自将雨水、河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所有运行数据接入污水监管系统,实现实时监控。
        (五)推行“厂网一体化”运维管理
        加快厂网设施资源整合,依托现有水务(排水)公司,对全区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管网和泵站进行统一运维管理;污水处理费收取使用及承担办法另行制定。到2025年底,全区基本实现“厂网一体化”运维。水务(排水)公司做好污水厂网设施日常运维,定期开展接管排水户、住宅小区污水排放排查,及时发现私接乱排、雨污混接、设施损坏等问题,整改情况报排水管理部门。鼓励有条件的板块将污水管网运维管理延伸到公共建筑和商品房小区内部,视情况给予财政补贴;现有老旧小区污水管网应按照市级管理办法实行专业化运维;区城管局要会同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督促物业公司做好商品房小区排水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提升养护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排水许可管理和证后监管
        在市级统筹指导下,推行排水户分级分类管理,探索实践全区排水许可管理新模式。区城管局要严格落实排水许可管理制度,指导各板块摸清辖区内排水户底数、制定排水户全面巡查计划,重点排查未领取排水许可证、排水许可证逾期等情况,实现全区排水户排水许可证的应发尽发,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加大排水许可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抽查检查力度。
        强化对排水户污水排放的监管,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应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并与污水监管系统联网;对排放工业废水、列入重点管理(商业综合体、医院、学校、餐饮饭店、加油<气>站、洗车场等)的排水户,应提高日常检查频率,确保雨污分流到位、排水设施完好、排水许可证有效;鼓励企事业单位、商品房小区、工商业场所等主体委托专业单位运维管理,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排水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强对工业企业、物业服务单位、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排水户的联合监管执法,严肃整治污水倒入雨水箅子、管道等行为,杜绝工业企业违法排污。
        (七)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按照“雨污同查、内外同查”要求,以5-10年为一轮排查周期,推进问题管网排查改造和评估修复;对进水CODcr浓度低于260毫克/升、BOD5浓度低于100毫克/升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清单管理,开展“一厂一策”系统化分析和整治;强化源头管控,推进工业废水分类分质处理,开展排水户整治,规范设置预处理设施,推进专业化维护;做好水体沿线雨水排口截流设施管理,严防河水倒灌生活污水管网。
        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以下简称达标区)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回头看”,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到2024年底,在建成区全面建成达标区,同步向城乡结合部、集镇建成区、主要入湖河道及国省考断面、市考河道周边区域扩展延伸;到2025年底,完成建成区达标区“回头看”,城市水平衡核算区域实现达标区全覆盖,全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2%以上;到2027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达标区全覆盖,全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
        (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常态化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提升改造计划;以管网破损、水质不稳定、设施老旧为重点内容,以主要入湖河道、国省考断面周边村庄为重点区域,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底,主要入湖河道两侧自然村和农户生活污水基本实现有效治理,全区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自然村治理率均达100%。加强长效运维监管,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整区制专业运维;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出水水质检测频次和覆盖面,确保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稳定在95%左右;加强与电力部门合作,深化“电力看农污”行动,推进治理设施非现场监管。
        (九)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规范监督体系,完善城镇排水行业监督细则,将污水处理服务费与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管网养护和维修质量、管网低水位运行以及投诉处理质量、污泥安全无害化处理、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等内容挂钩,以厂为单位进行厂网一体工作监督,监督结果作为结算污水处理服务费的重要依据。
        三、保障措施
        发挥区城管局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组织实施。各板块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统筹保障排水设施建设及养护资金,多渠道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排水设施补助。加强自备水源用户污水处理费征收,确保污水处理费应收尽收。建立与污水处理标准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费和污水处理服务费动态调整机制。多渠道宣贯落实规范排水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公开,形成联动机制。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