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群体是就业市场的新生力量,青年就业状况关乎国家未来。为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职场现状,尽快适应未来职场,东北塘街道团工委联合村(社区)、高校、企业等各级团组织,创新设置“1+e+益”青年就业服务网络,通过1支青年冲锋队、1个“智业e站”就业服务站以及1项“青年援才”大学生志愿公益活动等,为近500名青年大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念,找准职业定位,提升求职能力。
“三支队”护航青年求职规划
打造干部“冲锋队”,激活青春动能。
东北塘街道团工委坚持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打造一支“青年干部冲在前、青年党员干在先”的冲锋队伍。为辖区青年提供就业服务前,组织基层干部和青年团员代表,开展全面帮助青年大学生就业研讨培训班,提升青年团干部的能力素质,不断在青年团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创新精神、强化社会服务意识等方面发力,以确保青年团员具备有效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更好地服务青年群体就业工作。
组建团干“志愿队”,彰显青春担当。
组建“1+N”青年团干志愿队,发挥街道团工委以及14个村(社区)团支部优势青年力量,在就业创业“亮点子、举创意、想主题”上持续发力。通过发挥共青团的桥梁作用,鼓励引导机关工作人员、村(社区)网格员等87名青年持续进社区、入门户,面对面参与志愿服务,进一步辐射青年就业服务工作。
筹备青年“求职队”,增强服务本领。
返乡大学生既是求职者,也是志愿者。鼓励辖区内“返家乡”大学生积极参与共青团主办活动,在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青年合力。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学习+户外拓展”等多种形式让返乡大学生了解共青团的工作范畴和特色亮点,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吸引更多青年朋友参与就业帮扶,做实青年“求职-就业-服务”的“闭环矩阵”。
“全流程”建立活动制度保障
做好摸底调查,建立青春台账。
活动开展前期,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沟通、社交媒体对辖区内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建立“一生一策”“一人一档”青春台账,详细了解掌握每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毕业院校及专业、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同时,加强与辖区企业的沟通联系,详细记录已实现就业青年的工作情况,了解其现实需要,完善“跟踪帮扶进展表”。
坚持特色赋能,擦亮品牌项目。
精心定制大学生培养目标和计划,连续18年开展“青年援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轮驱动”模式,累计为6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暑期才能大升级”的广阔平台。特别是注重深层次拓展活动渠道、立体化提升就业认识、多途径提供岗位实习、全方位组织志愿服务,有力有效引导了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了同学们对家乡发展的认知程度,更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畅通活动渠道,聚拢青年合力。
积极扮演好“青年身边不占股份的合伙人”角色,聚焦青年“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用城市品质的提档升级满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用高质量的平台给予青年多样的选择,组织开展联谊交友、公益观影、文创手作等富有东北塘特色的主题活动,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引导青年朋友们“团”聚一起,扬青春活力、展青春风采。
“多平台”联动赋能就业创业
借力丰富资源,搭建求职平台。
借助辖区内“青春共建,智造未来”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菜单式培训课堂进基层”“乐业无锡·星光驿站”夜市招聘会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资源,搭建求职平台,打造青年就业创业“第一站”。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相对匮乏问题,通过组织毕业生参与线上、线下招聘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求职、招聘无缝衔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住宿便利。
为招募吸引人才,街道团工委联合组织人事科、科技人才科汇总求职青年名单,筛选高层次青年人才,联合资产管理科盘活街道现有住宿资源——“半岛·聚英”人才公寓,通过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输出,在开展社会化租赁业务的同时,为来锡求职、在锡就业的青年人才提供住宿便利,满足企业多层次人才租住需求,解决青年求职的后顾之忧,为年轻的产业技术人才提供温馨、舒适的居所,实现职住平衡。
筑造青年驿站,营造就业氛围。
统筹服务要素、凝聚服务资源,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在街道业务一科牵头下创建全区首个社区就业服务站——“智业e站”,为求职青年提供就业加油站、创业充电站、优职汇集站、技能补给站4项“常态服务”和就业援助、就业创业指导、人才服务、技能培训、招聘会等多项“动态服务”。依托“1个中心+1个站点+14个村(社区)”服务模式,打造以东北塘街道青年之家为“大本营”,社区就业服务站为“先行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排头兵”的青年驿站新格局,营造“拴心留人”的青年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