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锡山区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索引号 014034703/2023-00775 发文日期 2023-07-06 公开日期 2023-07-06
文件编号 锡府办〔2023〕30号 发布机构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锡山区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策解读文章链接:
http://www.jsxishan.gov.cn/doc/2023/07/06/4004330.shtml
 
 
无锡市锡山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根据《生态环境部等18部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固体〔2021〕11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锡政办发〔2022〕39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统筹抓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目标,以美丽锡山建设和减污降碳为抓手,重点推进工业、生活、建筑和农业领域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和精细化管理,加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锡山新实践、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区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建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培养一支专业化固体废物管理队伍、培育一批“无废细胞”,固体废物协同收运体系基本建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格局全面形成,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变。
二、建设任务
(一)推动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全覆盖和循环再利用
1.推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
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行业低效低端产能,按照上级相关要求逐步淘汰不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印染、化工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强橡胶、包装印刷、“两车”和工业涂装行业工艺改造、原料替代,推动废活性炭集中再生利用,实现传统行业绿色转型。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入推动全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全国试点项目建设,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力发展低碳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和新能源、人工智能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动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并配套打造“16+3”专业园区,形成“四新四强”的集群发展新格局。优化产业引入准入,优先引入采用无溶剂喷涂工艺、免清洗工艺的集成电路项目、生物工程类制药项目等,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依法对“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探索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审核模式,创新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管理模式;加大自愿清洁生产普及力度,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加快推进羊尖镇绿色矿山的创建,到2025年,小型绿色矿山建成率100%。
2.健全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
推广应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平台,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创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管理模式。谋划集中收集分拣中心建设,鼓励现有分拣中心整合周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推动固体废物回收企业规模化发展。依托环卫基础设施搭建协同转运体系,建设多种类固体废物综合作业中心。实施分拣中心总量控制,原则上不再新增区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拣能力,确需新增分拣能力的应得到区委区政府统一规划决策,且分拣工艺、环保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结合分拣中心搬迁工作,高标准、规范化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贮运一体化收集分拣中心。开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依法取缔无证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3.促进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鼓励企业开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评价,制定合适的资源利用方式。优化已有综合利用能力,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利用工艺,把现有产能吃干榨尽。引导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绿色建材,推动工业污泥、纺织废料等资源化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实现综合利用企业提质增效。严控存在异味扰民等环境信访隐患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在区内布局。
(二)推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安全处置
1.助推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区内危险废物实际处理需求,增加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含铜废物处理能力,提升现有经营单位保障水平。探索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鼓励企业将有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降级梯度使用。开展企业内部资源化利用试点,支持产废量大且具备条件的企业自行配套建设资源化利用设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2.健全小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收运体系
积极拓宽危险废物小微收运体系覆盖面,将汽修企业、科研院所、检测实验机构等小型产废单位纳入收运和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全区域覆盖、全种类收集、全流程监控。完善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收运体系,将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学校、幼儿园、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内设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收运体系,实现收运对象全覆盖。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小微产废单位和集中收运单位管理,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3.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平
鼓励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对原有生产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提升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生产管理水平。优化危险废物处理方式,鼓励活性炭使用企业积极加入全市废活性炭循环利用体系,严格控制可焚烧减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填埋。
4.筑牢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安全底线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园突发环境事件三级防控体系,从源头、过程、终端防控危险化学品风险。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历史遗留危险废物。推动经营单位全面开展资源化产品环境风险评价,防范危险废物资源化产品使用中的环境风险。建立平战结合应急处置体系,继续启用锡东垃圾热电焚烧设施对医疗废物进行应急处置,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5.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
加强危险废物信息化全过程管理,做好与无锡市“无废城市”智慧管理平台的衔接,探索与其他类固体废物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完善医疗废物信息化系统,拓展医疗机构内部应用覆盖面,并进一步加强与处置单位监控管理系统的衔接,实现医疗废物收运处理的实时电子转移联单功能。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推动考核结果与企业环保信用挂钩。以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为重点,持续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持续开展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模式,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协调联动,有力打击危险废物领域的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检测鉴定工作。
(三)推动生活源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
1.推动生活源固废源头减量
开展生活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推进快递绿色转型升级,创新绿色餐饮经营模式,试点“零废”办公工作模式,到2025年,全区城市建成区内的集贸市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区范围内的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以及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全区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大力推动“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商场”等“无废细胞”创建,引导全民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开展“无废细胞”建设的单位数量不少于48个。结合“无废细胞”创建,积极推广“碳普惠制”,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减废减碳行为,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
2.完善生活源固废分类收运体系
加快推进居民小区、单位、公共区域和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设施建设,2022年底建成25个小区垃圾收集房、智能箱体;强化执法监督,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引导,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强居民小区厨余垃圾精准分类指导,逐步扩大餐厨垃圾收运覆盖率,实施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分类收集,提高易腐垃圾分出率。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相匹配的收运网络,合理布局并加快生活垃圾转运站更新升级,到2025年,新增生活垃圾转运能力800吨/日。健全有害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推动有害垃圾应收尽收。建立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分拣处置体系,到2025年,建成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品交投网点“两网融合”,推动可回收物产业链“小散乱”格局向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转变。
3.加强生活源固废利用处置
建立与实际处置需求相匹配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置。加快推进集中式易腐垃圾处理设施扩建工程,补齐易腐垃圾处理能力缺口,到2025年,新增易腐垃圾集中处理能力600吨/日,同时取消原有的9个分散式的易腐垃圾处理点。探索飞灰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减少飞灰填埋量,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建立资源回收利用、园林绿化利用等多种路径互补的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模式,提高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市政污泥处置全流程监管体系,强化市政污泥产生前端和运输的信息化监管,杜绝污泥违法转移和处置。
(四)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1.深化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项目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智慧宜居的绿色建筑示范区(点)。加强公共建筑能效管理,稳步推动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推广绿色设计施工技术和绿色建材应用,减少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产生。推进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项目强制执行装配式建筑标准,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实施装配式建筑的指标要求,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
2.健全建筑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推进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开展居民小区装修垃圾分类投放试点,指导居民分类分区投放装修垃圾。推进建筑垃圾收运区域全覆盖,指导部分沿街店面和农村地区设置规范的建筑垃圾集中转运点,促进各镇(街道)建筑垃圾收集工作。
3.推动建筑垃圾全量利用
推进工程渣土建材化利用,提高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价值;挖掘周边区域工程渣土消纳能力,拓展工程渣土利用途径。鼓励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泥浆原位脱水减量处理,探索工程泥浆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区内工程泥浆资源化利用能力。每年度制定分解各单位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任务,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动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根据年度拆迁任务,加强拆迁垃圾源头管理,规范拆迁垃圾资源化利用。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生产无机水稳料、海绵城市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建设尚明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厂(二期)制砖线,进一步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4.加强建筑垃圾规范管理
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房屋建筑拆除工程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强拆迁垃圾管理。强化装修垃圾专运车辆管理,推动区域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试点建设。开展建筑垃圾运输处理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查处建筑垃圾违法运输和偷倒行为。依法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处理成本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
(五)推动有机废弃物全收集和循环化
1.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推广“猪-沼-菜(粮、林、果)”、“猪-肥-菜(粮、林、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开展农业生态型犁耕深翻机械化还田工作,促进畜禽粪污就近还田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同步减量。严格执行地膜国家强制标准,加快推进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示范,减少废旧地膜产生。
2.健全有机废弃物协同收运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秸秆收储工作,增强秸秆收储利用能力;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秸秆收集设备投入,提升秸秆机械化收集水平,到2025年,全区秸秆离田率达10%。健全废旧农膜收运体系,标准化建设“基地捡拾+定点回收+专业处置”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并依托网点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宣传培训力度;推进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创新废旧农膜回收方式,到2025年,全区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3%。优化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布局,鼓励回收实施主体建设符合危险废物管理要求的规范化贮存场地,加强回收过程规范化管理,不断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收运体系。合理规划园林绿化废弃物中转和集中收集处理点,健全完善“收、运、处、用”一体化的内循环体系。结合区域实际,依托已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协同收运城乡有机废弃物,实现多种类固体废物协同收运。
3.探索有机废弃物高值利用模式
切实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推进农作物秸秆多元化综合利用,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以制备有机肥、基质营养土、食用菌栽培基质、生物质成型燃料和裸土覆盖物等为方向,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分类综合利用。聚焦农作物秸秆、园林绿化废弃物、畜禽粪污、厨余垃圾、水生植物等多源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协同资源化项目建设,实现有机废弃物协同耦合高值化利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锡山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融入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体系。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的牵头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无废城市”建设联席会,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会商。
(二)抓好工作落实。建立锡山区“无废城市”建设考核体系和评价制度,并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高质量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体系。各部门及镇(街道)按照目标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各重点项目牵头单位要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每季度上报工作进展。定期向人大和政协报告“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执行情况,加强对“无废城市”建设的执行监督。
(三)加大要素投入。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工程项目筹资体系。超前谋划“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各类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利用、处置设施项目用地。依托无锡市“无废城市”建设专家库,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研讨,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示范和决策咨询作用。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全方位展示“无废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形成“无废文化”的浓厚氛围。依法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利用与处置信息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提升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附件:1.无锡市锡山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2.无锡市锡山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责任清单
3.无锡市锡山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项目(任务)清单
注:附件请下载原文查阅
 
(此件公开发布)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