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服务旅游者 > 旅游新闻

800米月溪老街 在改造中涅槃重生
深藏在无锡东部的甘露,古名“月溪”,老街格局以一河两街三巷弄呈现,曾几何时,这里大大小小的饭店、米行、茶馆、杂货铺、山货行、药材店、酱园……等等各色店铺遍布,岸上车水马龙、河中舟楫相接,两岸百姓在河水中捣衣濯足。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老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为了留住城市“记忆”,留住乡愁。从2021年开始,鹅湖镇、甘露社区两级在保留古街空间肌理、风貌格局的基础上,高品质推进月溪河文化带建设,投入逾千万。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历史与当下、风光与市井相结合的月溪河终得呈现。
一起跟随笔者的足迹来感受一下焕颜后的月溪老街~
 
 
 
沧桑是月溪河的底色
 
 
我们在河东由旺巷桥出发,向北而行。
只见仿石砖和小青砖代替了原来的水泥路面,河畔建筑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
高高的圆桶粮仓矗立在民居后面。沿街墙面已经整修粉刷,“四无粮仓免鉴单位”的牌子仍然保留。另外增设了米行、药店等旧时商铺文化场景,休憩、打卡皆宜。
 
 
     河对岸有乌篷船停靠,连着一条长长的架空木栈道。
晾晒的被褥和衣裳,是河畔人家的闲适与惬意。
一些老的屋架、门窗……被保留下来。沧桑仍然是月溪河的底色。 
 
 
徐典桥东堍的“假山里”留有不少明清建筑,这里的楼房和院子,一看便是有故事的。曾寻访过假山里弄9号,据友人介绍,抗战时期,新四军司令谭震林在此与地方武装杨筱南谈判。谭震林晓以大义,而杨筱南最终也能深明大义,接受收编,与“江抗”部队一致抗日。
 
 
 
月溪河,昔日芳华渐展
 
 
月溪河,本是甘露人的母亲河——“市河”。过了徐典桥,河道如新月之钩般稍向西北拐了个弯,“月溪”之谓,概由此出,甚至百姓常以“月溪”指代甘露。拐弯处的文化小品,录《泰伯梅里志》文字:“宛山荡……南行出谢埭桥,合八千荡诸水,引流至甘露,分为二:一过濠桥,一由月河,皆东南入于鹅湖。”月河即月溪。
市桥高大,见证月溪河两岸商贾云集之盛。
建于清末民初的华氏堆栈,五开间五进,后三进均为楼房,体量之宏大,蔚为壮观,连同隔壁的薛家商号,是月溪河两岸工商业兴旺的有力佐证。
 
 
北市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翰林桥”。这么高雅的桥名,高度契合了甘露人杰地灵的深厚底蕴。桥北,北横头弄31号的孟东波老宅,也已修缮一新。
穿过北市桥桥洞,拐上月溪河西岸。桥下一条北寺弄,向西可抵甘露寺旧址。甘露寺旧址向南是寺弄,可去往寺弄口的悟真道院、观音殿、增善堂等文保点、历史建筑。
沿着月溪河西岸,向南,驳岸弄8号祠堂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据说已在下一批保护修复计划之内。
过了市桥,上塘弄的太阳底下,有老人坐着,狗儿趴着,都在养神。抬眼望去,惊喜地看到成排的清末民居及马头墙,再加沿河的廊棚和驳岸,无不呈现出甘露作为交通枢纽,流通繁荣的江南小镇风貌。
在河对岸就已看到的,一条长约150米的栈道,凌空架于月溪河上。阳光将护栏上的“甘露”投影到了木栈道上。迈入乌篷船,恍若一下子隔开了尘世般的梦幻。
 
 
 
月河映月,鹅湖人的诗和远方
 
 
又回到了出发时的旺巷桥。右拐,经过钟大赉院士旧居,向南过“朝阳一号桥”,顺着河岸步道,这就到了月溪新村东侧的文化广场。极具水乡特色的文化墙绘、码头、市集……水清岸绿,人家枕河,大美月溪入画来。广场南是又一条亲水栈道。河对岸,月溪与一河道相交处,一片开阔水面之上,厂房之间露出两个拱形门。问附近的居民,得知那里原来是甘露造船厂旧址,两个拱形门洞,便是供船下水的通道。
栈道的尽头,是月溪路甘吴大桥,上去,就到了甘露寺大门口。据泰伯梅里志记载,甘露寺,唐乾符三年建,名甘露禅院,宋太平兴国八年曾改名广济禅院,隆庆六年华学士华察重修。
 
这一条月溪河啊,既有着过往两岸的热闹繁华与文化沉淀(你看那曲折变化的河道两岸,散落分布着那么多古民居、古码头等历史遗存),同时也流淌着改造后的时尚江南气韵。 短短800米,行走其上,处处可以感受到这个隐于无锡东部边缘,与苏州北桥毗邻的小镇开放进取的水乡文化。
 
而老街的蝶变,也为实现梦想带来更多的可能。听闻薛家商号、华氏堆栈将启动招商,期待老街后续打造能充分活化利用分布其间的丰厚历史人文元素,届时也能有一些反映老街迭代的特展,让市民由此感受老街历史,追寻月溪记忆。
忙碌的生活不是唯一,在这个春天的午后,到月溪河吹吹风吧。千里之外,是鹅湖人的诗和远方,那些街头小巷,才是生活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