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电子期刊 > 锡山公报 > 2022年度

锡山政报(2022年第5期)

锡山政报(2022年第5期)

目  录

 

件选登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锡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锡府发〔2022〕24号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锡山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锡府办〔2022〕62号

 

工作动态

锡山区召开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会

光电装备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成立

锡山举行纪念姚桐斌诞辰100周年主题活动

隆达股份航空级高温合金研发制造基地开工

3亿元中欧基金项目在锡山“云签约”

 

件选登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锡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锡府发〔2022〕24号

开发区、商务区、台创园管委会,度假区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驻区各条线单位:

现将《锡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0日

 

锡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全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推动锡山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根据《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无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工作要求,结合锡山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高质量发展总导向,以建设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力量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建设“健康锡山”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末,建成与锡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市民体育需求相匹配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平方米;人民群众健身意识普遍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8%,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优质,各级体育组织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5人。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全民健身设施供给

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空地、广场、公园、景区等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城乡覆盖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推进重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锡山体育中心,推动莱茵体育综合体投入使用。加快城市绿道、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社区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工程的提档升级,全区各镇(街道)基本建成5个健身项目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各行政村(社区)体育活动室和多功能运动场基本建成。到2025年末,全区新建改建各类体育公园10个,新建健身步道50公里,新建笼式足球场、篮球场10片,新建智能化健身路径(健身驿站)10套。

统筹新建居住区与老旧居住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区要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老旧小区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将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纳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范畴,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水平。

专栏  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工程

(1)新建或改建区级体育公园1个,镇(街道)级体育公园9个,各村(社区)建设1个村(社区)级体育公园或小游园。

(2)新增健身步道、骑行道、登山步道50公里。

(3)新建或改建笼式足、篮球场10片。

(4)新增智能健身路径(健身驿站)10套

 

不断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

全面构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第五届区运动会、“悦动锡山”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组织参加无锡市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探索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积极谋划打造群众身边的活动特色品牌,支持街道(乡镇)、社区(村)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推广“小、精、新”体育运动。积极为社会组织和市场提供指导服务,鼓励与吸引其依法自主举办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全民健身活动的举办,不断扩大有组织健身的群体,精心打造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健身气功等健身项目区级联赛,不断发展游泳、自行车、广场舞、武术、水上运动等健身项目。针对职业人群的行业特点,积极推广普及工间操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尤其是职业人群和特殊群体的健身活动。

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模式,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多渠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服务,举办网络赛事及线上指导活动,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到2025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8%以上。

(三)持续增强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体制机制,扩展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规范和监督体育社会组织行为,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能力。优化体育社会组织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拓宽服务内容,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鼓励开展大众健身活动或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加大体育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创新奖补机制。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强区体育总会,支持群众性体育社团、体育协会建设发展,到2025年底,区级单项体育协会达16个。

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电子档案库,到2025年底,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5人;大力吸收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教练、医护、养老等专业人员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强化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质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岗服务率和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水平。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加强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和体质健康干预,深入开展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研究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保健体育广泛开展。开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多元化、便捷化的体育活动。

(四)推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

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依托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在要素共享、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稳步推出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综合体项目。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开拓竞赛表演业新空间,着力打造一批拥有锡山自主品牌的体育赛事。高标准组织举办宛山湖国际马拉松比赛和“宛马”系列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水平,提升参赛体验,打造“宛马”品牌,争创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办好全国健美锦标赛暨世界健美锦标赛选拔赛(锡山站)、“过百龄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江苏省青少年帆船联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突出品牌吸引力。完善赛事产业链条,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赛事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锡山体彩高质量发展。

(五)推进全民健身协同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提高青少年身体素养。成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与体育部门之间的合作激励机制。推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齐开足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每人掌握2项运动技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7%以上。推进“三大球”进校园工作,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专业培训。构建市场化运行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推动青少年体育服务进学校。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督查机制,确保学生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学校体育特色社团建设力度,加大体育师资队伍与教练员队伍建设力度;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发现、挖掘和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

推动体卫融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树立运动健身榜样、宣传运动健身方法,全面提升居民运动促进健康意识。推动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的联动,配套出台并实施《锡山区关于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体育、卫生医疗资源,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点,重点围绕慢病健康干预、培养专业队伍、打造试点实体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有条件的镇(街道)卫生院试点开设运动康复门诊。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结合各类健身和健康主题日,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面向群众提供体卫融合科普指导服务。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社区、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建设实用的国民体质监测,每年全区国民体质参检人群不少于3000人次。

促进体旅融合。发挥锡山山水资源优势,利用各类体育公园、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载体,融入体育健康元素,强化体育健身功能。支持规划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公园等体育旅游综合体。

加强文体融合。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升城市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营造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社会舆论氛围。广泛开展以影、音、书等为载体的体育健身文化宣传,提高公众对科学健身的知晓率、参与率,提升运动健身效果,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国大众体育赛事交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各级要加强对群众体育事业的领导,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推进,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社会建设指标,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机构设置,统合政府部门、社会体育组织、市场以及社会居民,构建起平等协商、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共同体。

(二)保障经费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方式。全区各级要将群众体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市民健身消费。鼓励社会力量对群众体育事业进行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三)推进依法治体。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等,保障居民平等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权益。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职责,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群众体育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区级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

(四)强化安全保障。加大公共体育场馆、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检查力度,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岗位行为责任。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和应急保障机制。落实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防控指引,确保体育场馆开放和重大体育赛事活动防疫安全。

(五)优化评价机制。全区各级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将其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和基层体育团体自治制度,将全民健身服务纳入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锡山区“十四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锡府办〔2022〕62号

开发区、商务区、台创园管委会,度假区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驻区各条线单位:

《锡山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20日

锡山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现实挑战 (6)

(一)发展基础 (6)

1.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7)

2.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7)

3.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9)

4.教育内涵发展与品牌建设成效初显 (10)

5.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11)

(二)现实挑战 (12)

二、发展战略与发展定位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战略定位 (14)

1.对标高规格,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14)

2.对标高效能,共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14)

3.对标高水平,共享“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15)

(三)发展原则 (15)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 (16)

(一)发展目标 (16)

(二)发展任务 (19)

1.全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19)

2.共建协同卓越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20)

3.深化“五育并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5)

4.建设“高素质、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27)

5.营造“教育安全环境”共享平安校园 (30)

6.增强“督导效能”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32)

(三)重点工程 (33)

1.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在“三课”联动方面打造锡山样本 (33)

2.实施优师强教工程,在教育人才培育方面增创锡山优势 (34)

3.实施锡山阅读工程,在涵养文化底蕴方面形成锡山路径 (34)

4.实施文化立校工程,在深化教育品质方面彰显锡山魅力 (35)

5.实施教育智慧工程,在基础环境支撑方面展现锡山水准 (35)

6.实施名校培育工程,在教育集团建设方面创出锡山特色 (36)

7.实施国检创优工程,在教育扩优提质方面打造锡山样板 (36)

四、保障措施 (38)

(一)党的领导与组织保障 (38)

(二)投入与经费保障 (38)

(三)制度与机制保障 (39)

(四)督导与评价保障 (39)

 

 

锡山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锡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高质量全面发展示范引领区的重要阶段,是锡山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我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无锡市锡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现实挑战

(一)发展基础

锡山教育发展底蕴厚实、体系完备、特色鲜明、质量领先。作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区,我区在基础教育方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在“课程、课题、课堂”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普教—特教—职教”“公办—民办”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锡山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导向,以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为目标,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保持高位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延伸拓展,中高考质量始终保持省市前列,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1.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其增长比例每年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达96亿余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了35亿元。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稳定增加。坚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十三五”以来,全区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幼儿园)34所,交付学校建筑面积28.1万平方米,增加学位约32100个,累计投资17.24亿元。在建面积33.7万平方米,投资18.84亿元,缓解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2.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卓有成效。我区初步构建起了公办为主、非营利性民办园为辅、营利性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体系。全区3-6岁幼儿毛入园率达100%,全区公办幼儿园于2017年全面实现独立建制,公办幼儿园占比达80%,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82%。全区100%的镇(街道)建成市学前教育现代化镇(街道),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现代化镇(街道)全覆盖,并成功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加强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区域范围内入学机会、办学条件、师资配置优质均衡发展,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积极推进市“新优质学校”建设,实现薄弱学校的改进,推进中心校和村(社区)学校“一体化”发展,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规范和引导,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

普通高中高品质建设成效显现。全面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坚持高中特色卓越发展,高度重视学校内涵建设,树立高品质高中建设的标杆。出台《关于全面支持江苏省天一中学建设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实施意见》,天一高中成为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项目学校。锡东高中、怀仁中学注重特色建设,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取得较大提升。

特殊教育率先实现全覆盖。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全面贯彻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普校主体、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实施水平。切实做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残疾儿童少年100%接受义务教育。创建33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覆盖全区各镇(街道)学前、小学和中学(中专)阶段。

职社教育优化融合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普职融通,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多方需求,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政府、企业、高校与市教育局合作共建,持续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锡山中专成功创建为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和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锡山区获评省社区教育示范区。

3.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突出师德为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规范的制度约束人”的总体思路,以“修师德、正师风、铸师魂”为主题,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监督、考核、激励等机制,将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注重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雏鹰工程”“启航领航远航杯比赛”等平台载体功能,开展校长论坛、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举办“呼唤名师”青年教师推介会,积极搭建骨干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省特级教师5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7名、人民教育家(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名,全区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2.35%。

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的引导激励作用,激发教师队伍的教学潜力和创新活力。“十三五”期间,出台《无锡市锡山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指导意见》、《无锡市锡山区中小学校长任命任期制施行办法(2018年修订)》、《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修订)》、《无锡市锡山区骨干教师考核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有效提升了教师管理效能。

4.教育内涵发展与品牌建设成效初显

依托科研先行实现质量提升。坚持以科研为引领,全面实施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学校课程规划发展的区域实践研究”,加强学校教科室主任和省市课题主持人培训,提升教科研水平,注重教科研实效,倡导用科研破难题、促改革、创特色,在国家、省、市各类成果奖评选中名列全市前茅。着力把课题做到课堂上,依托“三品课堂”实践研究,以真研究促真发展、出真成果,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依托项目和课题的设计研究,逐步激发学校活力,提升校本研究的深度与效度,形成学校发展的内生力、创新力、发展力,办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立足项目建设推动内涵发展。关注学科品质发展与教师实际需求,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科“单元设计”资源建设,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施“锡山阅读工程”,积极倡导师生阅读,努力打造更优品质的读书交流平台,深入推动学科“+阅读”的研究与实施;推进区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中小学学科发展基地、中小学阅读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切实提升教师培育力度与学科建设水平;凝结推广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编印《文化立校——锡山区中小学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期间,28所学校获评无锡市“智慧校园”试点学校。

注重示范引领打造教育品牌。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天一中学再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区获批市级以上课程建设项目50个,其中省级20个。办学机制进一步创新,2019年正式组建并运行天一教育集团,有效发挥优质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所高中积极参与“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天一中学创建为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省级示范校。

5.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依法治教能力不断增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积极运用法规、规划、标准、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保障教育法律和政策有效实施。推进依法治校,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民办教育发展各项政策,推动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严格审批监管,促进民办机构依法办学。

学校办学行为更为规范。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教育督导构建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五项管理”要求,通过综合督导、专项督导、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以及年度办学水平考核等,指导监督学校规范招生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减负”要求,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校园安全保障有序有力。紧紧围绕平安校园建设总目标,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制定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性意见,组建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指导学校进一步加强“三防”建设。加快阳光食堂建设,实现全区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全覆盖。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宣传,指导学校开展应急演练,营造校园安全氛围。创新校车安全监管工作方式,校车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表1:我区教育发展现实情况(公办)2020.12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中职

高中

学校数

17

18

13

1

3

在校生数

22192

47249

19528

1976

7921

专任教师数

1412

2677

1581

226

711

本科以上教师数

1086

2508

1549

226

710

骨干教师数

244

916

548

96

313

高级教师数

16

171(含正高1)

375(含正高2)

93(含正高1)

288(含正高8)

一级教师数

140

1364

655

110

342

 

(二)现实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区教育事业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稳定发展”的整体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受生源快速增长和学龄人口结构多样化、高素质教师队伍结构问题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供给能力和渠道需进一步提高和拓宽;各学段发展水平不平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层次人才比例需要不断增加;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需要进一步提炼;教育内涵的凝练和品牌的彰显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待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督导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需加快升级。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面向“十四五”,我们要清醒认识我区教育发展的基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挑战,要继续弘扬“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锡山教育精神,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锡山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战略与发展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健全现代教育体系,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加强教育内涵品质建设,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确保在全市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争做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打造全省教育强区。

(二)战略定位

我区“十四五”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强调以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目标,以共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为机制,以共享“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为评价,着力建设具有锡山特质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本,打造全省教育强区,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1.对标高规格,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以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发展目标,积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教育供需的科学化,政府与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教育公平与效率的一体化,学生与学习的中心化。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为有力的资源支撑,推进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格局,放眼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建立更具适性的教育管理机制,打造更有活力的教育治理体系。

2.对标高效能,共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共治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态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把“五育”并举作为中心环节,以实施课堂改革为主体,以推进“五项管理”为抓手,推动从教学到育人的转变。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将由供给方驱动的教育服务转变为由学习者驱动的教育服务,更加注重学习者需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创新教育组织形态,提高教育服务供给效益。进一步优化教育治理模式,积极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

3.对标高水平,共享“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成就”。落实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双重责任,承担育人和育才双重任务,聚焦心灵美和体魄强双重目标,全心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进课程游戏化,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实现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加快推进高品质高中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促进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能力显著提升。

(三)发展原则

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加强我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高素质“锡山人”。

坚持教育先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财政、编制、建设等方面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优先突出教育的制度设计,积极探索教育走在经济社会发展前列的锡山道路。

坚持品质提升。以“办适合教育,铸品质特色,创品牌名校”为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方式,注重优质均衡水平提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研究实践、课程设计实施、内涵特色项目推进以及教育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打造一批具有锡山特质的品牌项目,推动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教育改革的目标性、整体性和实效性,优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机制和工作策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充分运用教育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更新教育发展理念,创新教育发展方式,激活教育发展新动力,推进教育质量效益综合提升。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

(一)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区教育要按照打造高质量全面发展示范引领区的总要求,围绕建设“无锡靓丽东大门、品质活力新锡山”的总目标,建设“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开放融合、共建共享”的全省教育强区。到2025年,教育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率先开启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全区形成更加完备的教育体系,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保障,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广,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90%,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职社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表2:2025年锡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项目

2020年现实情况

2025年目标值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100%

100%

2.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

99.5%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7.8%

70%

5.生师比:高中

初中

小学

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

10.83:1

12.3:1

17.5:1

78%

保持省定标准以内

12:1

17:1

90%

6.教师合理流动比例

15.16%

18%

7.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65.45%

70%

8.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

89.69%

90%

9.义务教育学校省定办学标准达标率

100%

100%

10.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

其中:小学

初中

 

46.51

93.71

 

100

100

11.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

其中:小学

初中

 

<0.6

<0.5

 

<0.55

<0.45

12.学生近视率(%)

其中:小学近视率

初中近视率

高中近视率

58.01

44.5

86.2

94.4

<53

13.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97

≥97

14.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98年

17年以上

1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74年

11.2年

16.学生、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87.3%

90%以上

17.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87.2%

90%以上

18.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

增长

增长

19.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

增长

增长

20.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

30%

60%

 

表3:2025年锡山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指标

指标内容

2020年

现实情况

2025年

目标值

学历指标

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学位)

96.86%

98%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70%

≥75%

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92.73%

≥93%

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98.08%

≥99%

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

10.62%

15%

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23.07%

30%

发展指标

培养江苏省特级教师数量

8名

21名

省特级教师占全区中小学教师总数比例

1.5‰

3‰

培养无锡市基础教育专家数量

2名

8名

培养无锡市学科(德育)带头人数量

90名

130名

中小学、幼儿园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

32.35%

35%

建设市级名师工作室数量

5个

15个

 

(二)发展任务

1.全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结合全区“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态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并落实区教育发展布局规划,加快构建与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引导优质学校有序向东规划布点,有效缓解“两东地区”和“商务区”教育承载压力,加快形成各板块互有侧重、科学合理的教育空间格局。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工程,通过“用好规划教育用地、住宅小区配建学校、挖掘潜力扩容改造、协调利用闲置土地”等建设策略,有效扩大学位供给总量。“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或异地新建幼儿园20所,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建或异地新建小学9所,改扩建小学6所;新建或异地新建初中7所,改扩建初中7所;新建高中和特殊学校各1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推进新建学校标准化建设,配套制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并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根据全区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基础教育布局规划,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重点向生源集聚地、办学条件薄弱校倾斜,努力解决人口增速较快区域的学位紧缺问题,确保适度规模、标准班额办学。

2.共建协同卓越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1)构建“幼有优育”的学前教育

优化学前教育发展布局,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规划,逐步提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到2025年,确保全区普惠性幼儿园和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全区85%以上的班额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有关规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继续保持100%。推进学前教育高水平普惠优质,建立需求导向的幼儿园师资配置和管理机制,出台《锡山区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薪酬体系暂行办法》,到2025年,全区幼儿园教职工和保育人员按标准配置到位。进一步提升课程游戏化实施质量,形成区域性课程品牌和课程文化。

(2)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资源供给力度,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所有学校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健全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学校集团化办学,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十四五”期间,通过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认定,申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认定。统筹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合理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要求,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校外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提升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水平。鼓励学校在组织管理形式、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技术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创新工作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化、多元化、智能化发展,到2025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创建一批省市级课程教学教研品牌项目。

(3)发展“特色创新”的普通高中教育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强化高中生综合素质培养,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依托省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细化评价内容,打造锡山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与方式。

深化高中创新人才教育模式探索。以超常英才教育引领锡山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推动和加强省市课程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高中创新英才教育课程基地。借助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的契机,转变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精英化、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各校建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补充的专兼结合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注重利用高校、高新企业等高端平台,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品质提升。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品质提升工程,坚持“一校一品”,努力打造教育理念先进、课程建设扎实、教师队伍卓越、办学质量一流和学校个性鲜明的高品质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十四五”期间,完成天一中学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任务。锡东高中、怀仁中学和天一中学宛山湖分校(暂定名)在品质提升上形成学校特色。

(4)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

优化办学基础条件。移地新建锡山中专,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确保达到国家标准;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东西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打造现代化实训基地、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继续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

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探索“行动德育”育人模式,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深化“三教改革”,积极推进队伍建设、课堂变革和教材改革。推进标准化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建设。开展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锡山样本。推动“六业联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格局。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创办企业学院(产业学院),重点打造服务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创新创业,建设区域技能教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激发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潜能和活力。

(5)共建“融合全纳”的特殊教育

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和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相关特殊教育专用资源和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改造,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校园学习生活无障碍化程度。切实推进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推进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深化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施教学与康复、学校教育与家庭辅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实现全员专职教师持双证上岗。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持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不断巩固并提高。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事业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特普融通、医教结合的现代特殊教育融合体系。

(6)整体提高“协调合力”的社会教育服务能力

构建终身学习新生态。完善社区教育三级服务网络,建立“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学习圈,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打造特色品牌。对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规范工作运行机制,提升社区教育基础服务能力;组建社区教育讲师团,打造省、市、区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特色团队、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开展社区教育实践研究,促进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区。推进区老年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居民学校学习苑建设,拓展社区与中小学、社会教育力量、各类教育场所等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丰富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居民参与传统学习+智慧学习、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的全新机制,助力推进“品质活力”学习型城区建设。

(7)发展“规范健康”的民办教育

推进依法办学。坚持分类管理,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严格控制民办学校数量,民办学校占学校总数不超过10%,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控制在总量的5%以内;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加强收费标准调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人事管理机制。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建立“区域民办教育行业协会”,推进民办教育行业自律。强化管理监督评估。建立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严格实施内容、时间、师资、收费、广告等培训服务行为长效监管;委托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依法对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年度检查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完善民办教育监督和评估机制,从审批、办学、监管、评估等环节构建系统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

3.深化“五育并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构建“五育并举”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凝练德育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区域德育课程资源库,成立红色教育研究院,将锡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育和思政教育全过程,开展中小学德育示范校建设。发挥党团队作用,完善家校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统筹规划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建立科学高效安全的心理健康监测平台和区心育大数据平台,创新心育模式。

打造艺体特色。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以艺术体育纳入中考为改革契机,完善艺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艺体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艺体课程改革,提高艺体教育质量。强化以艺促美,以体健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索艺体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和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打造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艺体特色学校。

加强劳育实践。研制《锡山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富有锡山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全过程。加强校内外劳动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

(2)规划“适合学校”的高品质课程方案

建设“适合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加强高品质课程方案研究,强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并努力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设计“适合学校”的三类课程方案。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立足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分别对三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形成课程组织形式和课程总体方案。到2025年,有50%的学校形成学校独有的学校课程方案。

(3)强化“五育融通”的高水平课程实施

坚持育人为本,整体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育人导向,坚持“五育并举”,探索创新课程融合,形成“五育”融合的学校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强化多元综合,知识融通。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通盘考虑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和独特育人价值。在学科育人的同时,推动学科内外、领域内外的知识融合、方法融合、思想融合、经验融合以及价值观念融合,增强课程的融合实施深度,形成优势互补,发挥综合协同的育人价值。

注重优化结构,创新方式。围绕“五育”融合,创新课程组织方式,以主题、项目、活动为载体,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课标的融合实施,形成多元的课程主线、融通的课程内容与协同的课程组织,建立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建设“高素质、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1)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坚持党建引领,典型示范,加强教师政治理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多层次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厚植师德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担当;强化规则立德,加强法律、纪律教育,提升法治素养、规则意识,引导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建立师德失范预警。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与评价体系,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师德师风预警机制,加强警示教育,认真处理投诉举报工作,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提早实施干预。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宣传手段,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引导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自觉行动;增强“锡山区最美教师”等荣誉制度的影响力和激励效力,开展各项师德评优活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与动力。

(2)健全完善教师高素质发展体系

立足培训需求,加强教师系统培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把握教师培训需求,提供菜单式培训课程,逐步形成区域教师教育品牌项目。抓好青年教师三年基本达标“三部曲”,在时间上通过“岗前+岗后(三年达标)”、在途径上采用“区本+校本(青蓝工程)”、在内容上按照“师德+师能(教好书、育好人、带好班)”,落实教师全程跟踪式培养。加强校本研修特色建设,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丰富教师网络研修资源;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探索校本研修新模式。

提升五项能力,强化名师骨干培育。选取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建设,开展本体性知识培训;组织各学科教师作业设计、命题能力、实验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五项能力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定期开展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测试。持续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拓展专业发展通道;实施教师培育“三名计划”,提升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建强教师发展中心,切实服务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3)加强干部队伍培养锻炼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通过“名校长”培养计划、优秀青年干部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党员教师“双培养”等方式,以理论学习、跟岗锻炼、游学参访、交流轮岗、返岗实践等形式,拓宽培养渠道,优化选拔机制,加强严管厚爱,不断深化全区教育系统校园长队伍、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和党员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干部队伍。

(4)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区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教师柔性流动,统筹教师交流轮岗,均衡师资配置,优化“区管校用”管理模式,促进区域内师资配置科学均衡。

强化教师编制保障。科学动态按标足额核定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提前做好新建公办学校事业规划,做好编制保障工作。规范招聘流程,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和“名校优生”招聘力度,补足优配中小学师资。

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完善《锡山区教育系统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推行全区教职员工岗位区级统筹;修改完善学校岗位设置方案,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加强教师聘后管理,完善教师流动与探索教师退出机制;细化考核细则,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过程考核。

5.营造“教育安全环境”共享平安校园

(1)校园安全管理更加规范

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体系。压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形成“党政领导、单位负责、部门协同、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强化校园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治理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学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健全完善学校安全风险清单,落实化解管控措施,建立校园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管控、公告制度。

强化校园周边重点巡防。加强校园警务室建设,配合公安机关不断优化上、下学重点时段和校园周边重要路段“高峰勤务”机制。建立联防机制,组织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加强校园周边巡逻守护工作。

(2)校园“三防”建设更加完备

加强校园安保队伍建设。改善保安员队伍年龄结构,做到保安年龄不超55周岁,首次聘用专职保安员年龄不超50周岁,满足身体健康、训练有素胜任岗位的要求。

加强校园物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围墙、护栏等实体防范设施建设,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根据校园门口及周边区域治安交通环境,因地制宜设置家长等候区域,设置隔离栏、隔离墩或升降柱等硬质防冲撞设施,确保师生出入安全、秩序井然。

大力实施校园智慧安防建设提升项目。进一步规范一键式紧急报警、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和人脸抓拍等系统建设,加强安全云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制度。

(3)专项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建立健全专项治理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校园治安、实验室危化品、校车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工作,健全教师的发现处置机制、学生的互助提醒机制、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

着力建设监督长效机制。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教育质量评价和学校校长、行政、班主任、学科教师及相关岗位教职工工作考核;将学校安全纳入责任督学督导范围,并作为首要内容,工作不到位、安全事件多发频发的实行一票否决。全区所有学校创建成无锡市新一轮平安校园,使学校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4)安全教育培训更有实效

深入推进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工作,坚持“线上+线下”原则,广泛利用校外实践场所、社会实践基地,充分运用仿真模拟等手段,采取案例教学、情景再现等体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完善和细化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规范处置程序,落实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使教职员工明确职责任务、熟知处置流程,提高第一时间参与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幼儿掌握基本的防范及应对突发风险的方法。建立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线索,及时加强研判,及时采取防范处置措施,增强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舆情应对能力。

6.增强“督导效能”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严格依照《教育督导条例》,形成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和问责环环相扣的教育督导工作制度,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职能。不断完善区、镇(街道)两级督导联动机制,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督导考核,将结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持续优化发展性规划、办学水平考评、综合督导、挂牌督导、专项督导等督学工作,不断强化督学聘用管理、经费使用等服务保障,建设高水平督学队伍。进一步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不断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等评估监测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锡山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推动实现锡山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重点工程

重点工程是推进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内涵质量提升,提高教育综合实力,高标准实现“十四五”期间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区教育将重点推进七大工程项目。

1.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在“三课”联动方面打造锡山样本

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健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倡导区域和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提升学校和教师课程实施水平,探索课程评价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多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实施课题推动战略。围绕教育质量提升目标,深入剖析,聚焦共性问题与关键问题,每校确立一项研究主课题,以“研”促教,以“研”促改,引领教师进一步关注教学细节,做小课题,做深课题,做实课题,研究“课题带动”的策略和路径,让“课题走进课堂”,使学习真实发生。深化课堂教学变革。强化“三品课堂”建设的区本推动,做到“整体规划、骨干引领、强化示范”并重,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求课堂教学变革在内容、策略、操作等方面的突破,逐步形成锡山课堂教学变革的品牌标识。

2.实施优师强教工程,在教育人才培育方面增创锡山优势

全面启动《锡山区教育“三名计划”三年培育方案》,遵循教育教学和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构建导向明确、竞争有序、尽展其才、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敢于创新、精于管理的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新增在全国和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长1-2名,新增在市级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长5名左右,认定区名校长10名左右;新增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5-8名,新增市学科(教科研或德育)带头人20名左右;新增在全国和省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班主任1-2名,新增在市级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班主任10名左右,新增在区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班主任20名左右。全力打造一支专家型、学者型、创新型的校(园)长、教师、班主任队伍,促进我区高层次教育人才扩容提质。

3.实施锡山阅读工程,在涵养文化底蕴方面形成锡山路径

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锡山阅读工程”的经验,进一步推进“锡山阅读工程”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常态化阅读为理念,构建长效阅读机制;以项目建设为统领,打造校园阅读文化;以阅读活动为载体,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启动学科“+阅读”的课题规划与设计,建构学科“+阅读”的课堂教学范式,通过沙龙研讨、教学现场会等形式,全学段全学科推进阅读工程。开展中小学阅读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引领作用,推动阅读机制、课程建设、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创新。举办中小学读书节,展示推广“锡山阅读工程”活动成果,推介经验,表彰先进,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打造锡山教育阅读名片。

4.实施文化立校工程,在深化教育品质方面彰显锡山魄力

坚持文化自信,以“以生为本,关注成长”为理念,围绕生态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立足校情,不断探索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和有特色的文化。利用学校改扩建的契机,推进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助推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认真梳理办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依托现有成果,在特色凝练和特色推介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努力形成富有个性特色和品牌知名度的校园文化,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分学段召开现场会,切实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宣传和展示工作,开辟“学校文化展播”校园网站专栏,不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5.实施教育智慧工程,在基础环境支撑方面展现锡山水准

深入推进全区“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实施区智慧教育“161”工程(即打造一个泛在基础环境支撑、构建六大“互联网+教育”应用体系、建设一个教育大数据中心),通过“补短板、树标杆、求突破、走前列”进行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逐步推进教育全过程信息化,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习过程个性精准、教育决策科学有据、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到2025年,全区90%的学校建成市级智慧校园试点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装备的配备水平,满足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以及学生阅读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开展中小学实验实践教学系列活动。健全教育技术装备配备、使用、维护等管理制度,保证资金投入,大幅度提高学校艺体场馆、图书馆、实验室、信息化等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

6.实施名校培育工程,在教育集团建设方面创出锡山特色

培育优质学校矩阵,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利用天一中学品牌影响力和办学经验,实施项目化管理,组建“学校文化”“丰富课程”“绿色质量”“卓越教师”等项目组,通过管理互通、师资互派、研训联动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师资共育,放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半径,推动天一教育集团成员校整体质量提升。鼓励区域内不同板块间的学校组建教育教学联盟,交流办学理念和做法,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提升。在已有教育品牌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打造新的办学品牌,形成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优质学校集团,打造优质学校集群。

7.实施国检创优工程,在教育扩优提质方面打造锡山样板

坚持统筹规划、问题导向、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聚焦“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优质量”的目标要求,制定落实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实施方案,不断优化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校一策”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确定整改提升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积极推进学校建设、“三名”领航、质量强基、管理协同等四大提升工程,补短板、破难题、提质量、强内涵、塑品牌,推动每一所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培育、提高教育质量、彰显特色文化,切实提升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力争到2025年通过省级和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遵循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机制、政策体系,强化普及普惠水平、队伍建设和保教质量,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注重每年一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监测结果运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重在解决区域学前教育短板问题,提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学前教育用人机制、创新学前教育教研机制,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和规范发展,力争到2025年通过省级和国家县域学前普及普惠督导评估。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五项管理”要求,以课程建设、课堂变革、作业管理和评价导向为主抓手,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实现课程长效、课堂高效、作业有效,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课程研究,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质的“学校课程方案”;推进区域“三品课堂”实施,促使课堂成为师生课程经历和思维发生的主要场所;强化作业研究,建立作业控制机制,形成区域-学校-学科-教师作业研究和控制体系,提高作业效益。用好各类资源,提供高质量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回归校园,减轻学生的培训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四、保障措施

(一)党的领导与组织保障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教育发展规划持续实施的组织领导,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为锡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组织凝聚力与执行力建设,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健全决策和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制度,推进阳光教育和群众参与,及时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以强有力的督查问责推动工作落实。完善考核机制,把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二)投入与经费保障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经费优先投入,建设优先保障,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保证全社会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大力支持教育资源供给补短提升项目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和资产使用效益。“十四五”期间,继续增强财政对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保障力度,全区教育经费投入力争逐年增长,有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制度与机制保障

深化教育治理综合改革,积极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鼓励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办学。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积极构建“政府主责、教育主体、社会主动”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规范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统筹资源合理配置,丰富教育供给层次和主体,增强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效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精准投放与对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依法行政,完善依法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依法治教能力。

(四)督导与评价保障

制定落实《锡山区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为本、问题导向、以评促建的原则,重视督导规程与问题整改,切实增强教育督导效能。强化教育督导对政府履职考评、推动校园优质发展、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升发展性评价。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积极探索多元化、多维度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制订和实施本区教育综合评价改革方案。改进学校评价,引导各类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改进教师评价,坚决破除“五唯”,推进教师绩效评价改革,为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改进学生评价,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工作动态

锡山区召开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会

8月30日上午,全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会召开,学习贯彻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总结今年以来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深入分析当前项目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区长顾文浩强调,要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聚焦“五率”,围绕“四个维度”,紧紧盯住“三张清单”,咬定目标、坚定信心,推动全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挑大梁扛重责形成有力支撑。区领导陆晓波、代星参加会议。今年,我区列入省级重大实施项目2个、储备项目1个,列入市级重大项目52个。列入区级超亿元产业项目112个(不含房地产),总投资943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258.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2个,新开工项目50个。

 

光电装备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成立

9月3日,一场以光电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专业盛会——光电装备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隆重开幕。百余名院士专家、头部行业协会代表、领军企业代表齐聚锡山,高峰论道解码行业发展未来,寻计寻策助力锡山“光谷”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君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家熊,来自中科院、知名高校、兵器工业、兵器装备、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船舶、中航工业、中国电科、中物院等单位所属光电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内光电产业的优秀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毅、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以视频连线形式参会。区委书记方力出席并致辞。区领导陶波、张琳、陆晓波参加会议。

 

锡山举行纪念姚桐斌诞辰100周年主题活动

9月9日,由中共锡山区委、锡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功勋不朽 薪火永传——锡山区纪念姚桐斌诞辰100周年主题活动暨故居焕新启用仪式”在东港镇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嘉宾相聚一堂,深切缅怀姚桐斌先生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学习他高尚的品格风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李旭东、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冯莉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归来》项目负责人兼导演周文福、导演孙佶,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黄丽侠,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庆华,市侨办专职副主任章叶春,区领导徐悦、张爱军、张琳及锡山区部分老领导、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出席活动。姚桐斌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是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者。他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和材料研究所所长,主持开展的研究课题达500多项,参与“两弹一星”的研究和建设。中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程地地战术导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离不开姚桐斌和材料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隆达股份航空级高温合金研发制造基地开工

“锡山制造”扬帆起航,助力锻造大国重器。9月25日,隆达股份航空级高温合金研发制造基地正式开工,航空级高温合金返回料再生利用公司江苏隆翔特材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揭牌。聚力打造国际一流高温合金研发制造基地,锡山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为国家“两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谢建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敏,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千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曹文彬,区领导方力、顾文浩、章红新、言国强、陶波、周建伟、钱斌、陆晓波等出席活动。

 

3亿元中欧基金项目在锡山“云签约”

9月27日,锡山区举行中欧清洁技术基金(中欧基金)合作备忘录四方云签约仪式。作为锡山区与国外基金合作的重要成果,中欧基金将通过中外合作的创新基金管理模式深度赋能锡山新能源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碳中和愿景下的中欧科技创新合作,为锡山落实“双碳”目标提供强力支撑。国家电投集团董事长钱智民、比利时国家主权基金首席执行官科恩拉德、比利时摩羯基金创始合伙人佩特斯和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周静,区委书记方力,区委常委、翠屏山旅游度假区党组书记钱斌等出席仪式。中欧基金由比利时国家主权基金(FPIM/SFPI),比利时摩羯基金(Capricorn Partners),无锡锡东新城、国家电投集团共同组建,总规模3亿元,旨在投资境外以比利时(欧洲)为中心的高科技企业,引进中国所需要的高新技术,打破相关技术封锁及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