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教育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锡山区“三人行”小学数学教研团队开展新课标研读系列活动

  锡山区“三人行”小学数学教研团队在教研员范艳华老师的带领下,2022版新课标读书系列活动进入第二阶段。整个活动的过程依然延续前期的安排:自主研读新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思考解读,打卡学习心得;立足新课标中的关键词,观摩线上课例深度剖析进行沙龙研讨会。三人行团队的青年教师和各校分管教导一起研读课程内容中的四个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围绕新课标思想回顾与展望课堂教学,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7月22日下午,“三人行”锡山小学教研活动线上沙龙正式开启,参加此次活动的除了“三人行”教研团队的老师们,还吸引了部分团外的老师们一起参与。活动中,老师们认真聆听了三节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例:《认识厘米》、《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积极与互动研讨,结合课例畅谈自己对新课标的深度解读。

  新课标指出图形测量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

  锡山实小沈梦芸、章孜聿老师一致认为,这三节课教学的相同之处是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直观操作活动,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这一设计思路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十分契合。

  张泾实小杜丽娜老师认为《认识厘米》是一节让量感自然生长的课:先建立一个表象,初步获得量感;再通过多次数学操作,丰富量感体验;最后夯实知识本源,注重量感累积。《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抓住知识的本质,顺应学生的思维,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建立在计算长方形面积里包含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从运算角度关注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在逐步简化、抽象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厚桥实小谢倩老师关注到这三节课都从测量的本质出发,纵向连贯、横向融通,揭示了测量的本质,建立基本图形的测量研究方法,实现结构化学习。《认识厘米》中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构建了关于厘米的知识结构,加深了对长度本质的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中引导学生从操作到想象,从复杂到简化,引导学生根据长和宽来判断面积中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她认为,这样的教学结构同样适用于《长、正方体的体积》。

  泰伯实小(新吴区)周洁老师作为此次沙龙的客人,也积极参与了交流活动,周老师谈这三节课在发展学生图形与几何的一、二、三维空间观念上设计精巧。其中《认识厘米》一课,师生共同经历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形成过程,王老师将直尺作为测量工具的生成和优化过程让她印象最为深刻。

  东湖塘实小顾筱峦老师分析:从老课标的“测量”到新课标的加入了“量感”,提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思考测量和量感之间的关系,这三节课很好地呈现了从测量教学的起始处培养量感,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适宜量感生长的情境,学生在其中经历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过程,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顾老师还向大家分享道:知识结构化不仅是静态的“数学知识”结构化,更是动态的“学习过程”结构化,通过整个教学历程,不仅要学会数学的思维,更要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提升数学学习力。

  柏庄实小陆丹老师对《长、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提出来改进意见,长方形的面积练习中,辨一辨的环节,让学生区分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而后变一变中让学生画出面积是1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这样的衔接不自然,认为可以将两题整合。

  柏庄实小王蜜老师对《认识厘米》这节课提出了改进意见,关于食指的长度估计,大部分学生说是3厘米,也有2厘米或4厘米,当预设与生成不符时,不妨让学生用刚刚建立的1厘米这一表象及时比一比,就可以避免学生胡乱地猜测

  东北塘实小华祈红老师对《长、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中“变一变”的环节也提出了一点建议,华老师认为验证变化前后两个长方形面积关系时,可以将原来的小长方形看成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去度量扩大后的长方形面积,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面积单位在度量中的价值。

  八士实小毛丹沁老师提出要实现一节课的整体化与结构化就是要抓住这个系列知识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度开发,突出主题。

  范艳华老师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思考并补充: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要注意处理好“三对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三对关系的处理在这三节课中都有一个很好的呈现。两节公式推导课一脉相承,面、体积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是一个“直观”从有到无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从无到有的过程,体现在探究过程中从有学具的支撑到根据经验想象并推理得出公式,是一个从“有”—“无”—“有”的过程和。

  (安蕾、浦柯红、沈梦芸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