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锡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信息索引号 014034703/2022-00329 发文日期 2022-03-24 公开日期 2022-03-24
文件编号 锡府办〔2022〕25号 发布机构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锡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锡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开发区、商务区、台创园管委会,度假区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驻区各条线单位:
    现将《锡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4日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办公室,
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区各人民团体。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4日印发
 
 
锡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2022年1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三节 面临挑战
第二章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发展指标
第三章 率先建成锡东城乡融合先导示范区
第一节 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任务
第二节 促进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第三节 优化城乡融合空间格局
第四节 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第五节 创新城乡共同富裕举措
第四章 率先基本实现锡山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融合产业
第三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四节 提升现代农业主体载体建设水平
第五节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农业现代化专栏:优势特色农业集聚融合工程
第五章 全面实施锡东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
第一节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第二节 挖掘锡东特色文化
第三节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第四节 谋划产村融合业态
第五节 拓宽乡村建设主体
农村现代化专栏:乡村建设行动引领示范工程
第六章 奋力推进锡山农民幸福升级
第一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节 弘扬优秀乡风文明
第三节 保障农民平等权益
第四节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第五节 构建新时代乡贤文化
农民现代化专栏:农民生活幸福提速升级工程
第七章 不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第二节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第三节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第四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第五节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第八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政策保障
第三节 资金保障
第四节 人才保障
 
 
 
 
 
 
 
 
 
 
 
 
 
 
 
 
前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四五”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讲话指示精神以及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主动承担“三农”工作“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深入践行“争做全市重要增长极,争当美丽无锡排头兵”新使命新要求,锡山区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锡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立足区情农情,构建现代农业“1+4+N”农业园区化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5+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城乡融合为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建设成为优美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成具有乡土风情、富有江南特色、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建设,致力争当高质量全面发展示范引领区。
 
 
第一章 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基础条件
锡山区农业发展基础雄厚,“十三五”期间锡山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底全区粮食产量45818吨,蔬菜播种面积4501公顷,新建高标准农田8977亩,花卉、苗木、茶叶、果品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全区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到100%,大力发展集约化、生态化水产养殖,积极推广稻田生态综合高效种养模式,全区渔业总产值40674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287154万元。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育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省级家庭农场19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2家。锡山现有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市级名牌农产品21个,2020年甘露青鱼、太湖翠竹、黄土塘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年产值实现8000万元。锡山区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成功创建苏南首家、全省第二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种子种苗、红豆杉及其延伸产品产业研发、繁育、加工转化为一体的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另建成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20个,农业园区化比重达56.2%,位列无锡市第一。
“十三五”期间,锡山区农村户籍人口比重为2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355元增长到36143元,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和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锡山区农村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农村消费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村均总收入由630万元增长到954万元,经营性收入由475万元增长到568万元,1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摘帽”。
    锡山区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28个市级农房翻建试点村实现竣工,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获评全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等次和成效明显“激励县”,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锡山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率达到89.7%,位列全市第一。锡山区发放全市首张农村宅基地不动产权证,102家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赋码登记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锡山区不断健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体系,全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锡山区在2020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位列“县级年度重点任务完成”第一等次。
第二节 发展机遇
锡山区拥有市区各板块最多的永久基本农田,具备发展高质高效农业的天然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潜力按照“1+4”功能区发展定位,推动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锡山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锡山是无锡东大门、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为锡山带来更广阔市场和机遇。伴随物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锡山区通过与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利用生物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推动锡山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锡山结合已有优势,围绕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精细蔬菜、名优茶果、高档花卉五大优势产业,有序推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分园,加快嘉菱荡、白米荡湿地保护,强化产业、科技、招商等联动合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效益,培育壮大太湖翠竹、黄土塘西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打响做亮“锡山大米”“甘露青鱼”等区域公用品牌。伴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多元化、中高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锡山区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内需支撑。城市居民对农产品和文化体验等的广泛需求,也为锡山区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发展提供更广阔市场,为农民带来更多增收渠道。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农业产业“小、散、乱”问题需进一步突破。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花卉、苗木、水产、茶叶、稻米种类齐全,但重点不突出,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集聚程度,都未形成规模效益,碎片化经营特征比较明显,品牌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支柱型产业和龙头型企业偏少,缺乏完整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产业链,尤其是各板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农业园区特色、理念、内涵需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与当前工业化发展的水平、理念不匹配,锡山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产业联动、科技服务等方面对镇、村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和指导作用不明显,与区内其他农业园区的协作不够紧密,在品种、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合作深度不足。镇、村级农业园区发展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个性鲜明的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大多数农业园区在设施配套、基础建设、发展规划、经营理念上普遍层次不高、投入不足、活力不凸显。农产品品牌、质量、营销需进一步提升。农业品牌“群山多、高峰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本地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还未完全覆盖,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距离省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较慢,缺乏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发展平台。农业生产创新服务保障能力需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还不能有效覆盖全部田间地头,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高科技的农业设施装备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空间尚待拓展。规划引领作用不突出。各板块对保留村庄的数量、规模、空间布局等缺乏整体、系统性的谋篇布局,村庄小而散,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产业发展都无法形成集聚效应,需要进一步拓展乡村发展功能,推动村庄规划与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等有机衔接。集体经济发展层次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办法不多、视野不宽、格局不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集体土地、资产、厂房等的租赁收入,体现现代科技、现代服务业元素的产业还是空白,村集体收入不足以支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支出及群众对增收的期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普惠性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农房陈旧、道路破损、设施落后等情况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精细化管理程度还不够细,农村居民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仍有欠账,制约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进一步提升。农村改革成效不显著。农村改革推进一定程度存在“上头热、下边冷”现象,基层推进改革的内生动力和担当精神不足。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全部完成,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内生机制未能建立,发展活力有待提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成效不显著,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不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通过改革为农村腾出发展空间成效不明显。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动力亟待强化。人才保障不足。农村劳动力流出情况严重,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本地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专技人员缺口较大,新型职业农民及乡土人才培育对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质效还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科技支农、投农、惠农没有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政产学研用”融合程度较低,现代农业发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科技资源共享成果不凸显,农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的科技化程度不高。农村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治理能力不强。城郊区与城市建成区交错布局、农村村民与城市居民混合,部分安置社区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原有的行政体制和架构受到冲击,原村区域内的各类组织功能弱化、村民自治功能虚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政策支持不足。财政支农政策保障不足,资金、资源、土地等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力度还不大,受限于土地要素制约,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积极性不高。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压力巨大。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锡山区农业发展受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紧,受成本的挤压越来越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锡山大米、花卉园艺、果蔬水产等急需转型升级,亟待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二章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紧扣“美好锡山”发展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产业转型,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坚决守牢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大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提升农村美丽宜居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南特质、无锡特点、锡山风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路径,争当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全面发展示范引领区。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系统思维、整体谋划。认真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贯彻落实无锡市“五园五区六带”建设规划及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精神,结合市委提出的“三园一区一居”建设要求,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目标引领、全面推进。对标全国、全省领先地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细化明确锡东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发展定位,做实做细目标任务,将锡东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规划建设作为新发展阶段锡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阵地和引擎器,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落实举措。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各地基础条件和特色资源,围绕锡山“一核两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发挥锡山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田园等元素,精准规划,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空间布局,打造新时代城乡融合与江南美丽乡村样板地、现代都市精品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加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实践,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用地,提升土地价值和使用效益。
统筹布局、有机衔接。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外不再设立新的空间规划的总体要求,按照部门专项规划编制的有关要求,加强本规划与市、区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协调、有机衔接。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全市率先建成农业农村高质量全面发展示范引领区,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形态有机融合、功能优化互补、产业互融共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风貌,将锡山打造成为苏南一流、长三角领先、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时代城乡融合与江南美丽乡村样板地、现代都市精品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作用,构建“1+4+N”农业园区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优质粮油、精细蔬菜、名优茶果、高档花卉、特种水产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种子种苗、生态休闲两大新型产业的“5+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以创建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序推进“美丽农居”建设,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优美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体现乡土风情、富有江南特色、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新农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设充满活力、文明有序、和谐稳定的善治乡村;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农民素质提升、农民创业就业工程,造就思想观念新、文明程度高、科技能力强的现代职业农民,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让农村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展望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同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城乡实现无差别化发展,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有效提升,全面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节 发展指标
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四五”时期锡山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下发展指标(表2-1)。
表2-1锡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数据来源部门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5 约束性 区农业农村局
2 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 % 90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3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0.7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区统计局
4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99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75 预期性 区科技局
6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 % 65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7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8 约束性 区农业农村局
8 示范家庭农场比重 % 30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9 农业园区化比重 % 67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10 农村生活污水自然村治理覆盖率 % 92 预期性 锡山生态环境局
11 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 % 100 预期性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12 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 % 45 预期性 区水利局
13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 80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14 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合格率 % 100 约束性 区委组织部
15 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 % 92 预期性 区委宣传部
16 镇级以上文明家庭占比 % 35 预期性 区委宣传部
17 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区委宣传部
18 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 % 100 预期性 区委政法委
19 农村群众安全感 % >97 预期性 区委政法委
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年均6% 预期性 区统计局
21 村均集体经济年收入 万元 1050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22 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83 预期性 区卫生健康委
23 城乡居民收入比 <1.8 预期性 区统计局
2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90 预期性 区教育局
25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90 预期性 区卫生健康委
26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 % 97 预期性 区发展改革委
27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年增幅 % 8 预期性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第三章 率先建成锡东城乡融合先导示范区
突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的机制体制藩篱,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坚持差异化探索,突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高质量建设锡东城乡融合先导示范区,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第一节 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任务
1. 近期确立城乡融合先导区建设框架
根据中央、省、市确定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时间表”,立足锡山区“争当高质量全面发展示范引领区”的总体定位,到2022年,城乡融合先导区建设框架基本确立,各类试点任务深入实施,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高质量产业融合体系基本建立,生态宜居环境日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特色文明风尚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2. 中期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区
到2025年,城乡融合先导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融合发展锡山样板”。高质量产业融合体系全面建成,生态宜居水平全国领先,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高,特色文明风尚的示范效应充分释放,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成为全省、全国重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3. 远期实现城乡全面融合共同发展
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同步,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运转高效顺畅,城乡实现无差别化发展。
第二节 促进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1. 建立城乡一体的常住人口社区化管理体制
“十四五”期间,率先基本建立城乡有序的人口流动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积分落户政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加入乡村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结合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打造锡山区引才品牌,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赋予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农村集体成员收益分配权,鼓励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
2. 创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夯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基础,深入推进农业用地发展方向调整,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盘活利用农村“小、散、乱”的存量低效建设用地,选择基础较好、具备条件的村、镇开展改革试点,优先将盘活用地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农村服务业、公益事业项目。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江苏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方案(试行)》等文件要求,搭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动态调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租金指导标准,构建城乡统一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建立合理公平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科学制定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案,规范收益金及其他税费的征收、使用和监管。
3. 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大力推进“百企建百园”工程,依托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一批类型多样、功能先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园,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加快建立稻米、蔬菜、花卉、水产和其他农产品加工行业产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冷链运输、精深加工等质量保障和产业提升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提升质量和安全水平。以高水平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为平台建立城乡要素融合的经济体系,积极推动东港镇、鹅湖镇、锡北镇、羊尖镇、厚桥街道的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挥山联村、斗山生态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知名效应,高质量建设融合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支持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水平高、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富民成效显著的省级农村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第三节 优化城乡融合空间格局
1. 重塑城乡空间结构布局
坚持“城乡互促”发展路径,对接无锡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园五区六带”的总体空间结构,重点打造“一核两翼三廊四园”(一核: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两翼:鹅湖—厚桥、羊尖—东港;三廊:现代农业产业廊、美丽乡村风光廊、农村改革示范廊;四园:锡山健康生态农业体验园;锡山大米优质食味稻产业园;锡东智慧园艺产业园;锡东渔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的锡东城乡融合先导区。推动实施“1+4+N”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发挥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在锡北镇、羊尖镇、东港镇、鹅湖镇、厚桥街道等地创建锡山特色农业产业园分园。通过对城镇建设空间的有效控制和农业功能分区的保障优化,构建锡山农业空间“组团式、集约型”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有序合并部分村庄,适度聚集人口、要素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与农业功能分区。
2. 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将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优化城乡融合空间形态的重要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以羊尖、鹅湖、锡北、东港、厚桥等镇(街道)的节点村庄为核心,重点打造黄土塘小成上、严家桥村焦言、鹅湖村谈更上、谢埭荡渔新、泾新村云浦上等一批示范典型村庄。充分挖掘严家桥、黄土塘古镇,圩厍、谢埭荡渔文化,金色山联等特色优势,完成特色田园、美丽河湖、美丽乡村示范带的建设,做到村村有特色、处处有景点,美丽乡村全域发展,打造可供复制、可供借鉴、可以推广的“锡山样板”和“锡山标准”。
3. 完善多规合一规划机制
按照全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新一轮锡山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深入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镇村规划等编制或修编工作,强化“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生态管控区保护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形成一张蓝图。明确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和搬迁撤并类等村庄类型,提高村庄规划水平,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结合各乡镇自然人文特色,注重村庄整体规划与风貌设计。提高村级组织和村民的规划编制参与度,规划落实相应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提升等重点行动。 
第四节 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1. 推进重点中心镇高质量发展
选择一批区位条件优、现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重点建设,增强重点中心镇特色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镇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镇区集聚发展,补强城镇体系重要环节,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城镇地区就业安家需求,推进全区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增加进城农民刚性需求住房供给。选择一批在产业、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小城镇,突出特色化发展导向,合理保护和利用各类文化遗存、传统街巷、自然基底、空间景观等特色资源,塑造特色风貌,提升城镇空间品质。促进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服务资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辐射,妥善解决被撤并群众的重点民生问题,推动与中心镇区的统筹联动。依据乡村振兴重点发展村,推进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乡村建设行动,开拓城乡融合新路径。
2. 完善生态宜居绿色乡村功能
优先确定生态保护空间,明确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等生态重要和生态敏感地区,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格,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整体提升生态承载能力。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完成城乡融合先导区粮食产能目标和自给率目标,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地区空间范围,有序调整农业空间布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确保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得到充分保护。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在全区全面铺开,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渔新、西陆家塘、戴家塘等19个重要节点自然村实施村庄环境、景观绿化、道路修复、墙面美化等整治提升工程。以“美丽锡山”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开展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控制污染物排放,推进农村住房更新改善、厕所改造,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积极推动五彩农业建设,不断扩大湿地面积。用好锡山特有的自然元素、文化元素和建筑元素,塑造“城在园中、镇在林中、村在田中”的江南水乡特色生活空间,把环境整治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发展富农产业有机结合,全力打造一批既富现代气息又有江南水乡风韵、锡山特色的美丽乡村。
3. 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
加强各类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引导,促进各类基础设施,向地域位置较中心、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设施配套齐全的社区。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完善连接城乡融合先导区与周边其他城市间的便捷通道,实现与区域内主要城市的快速通达。结合高速外环建设、国省道走线调整,对既有城区段高速及国省道进行城市化改造,服务内部组团间及内外交通联系。加快太湖大道—锡山大道、锡东大道、锡虞路、新锡路、金城东路等快速环线、快速射线、快速联线建设,进一步提升机场、高铁等快速对外集散能力。
4. 建立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动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深入推进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健全“15分钟健康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广实施“村级医疗互助项目”。持续提升区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好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型,逐步建立由家庭医生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健康促进与教育,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掌握健康技能。加快推进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覆盖面,完善农村多元养老服务体系。
第五节 创新城乡共同富裕举措
1. 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夯实物质文明基础推动共同富裕。以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民技能,鼓励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小微企业以多种形式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动以多元化创业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带动农民发展。鼓励支持农民乡村创业,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康体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发运营。推动以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试点“政经分开”改革,力争到2023年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以制度创新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率,健全农业生产者补贴制度。
2.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机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动共同富裕。定期组织书籍、戏曲、影视等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走进乡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提高城乡居民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认识,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保护锡山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维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尊重锡山乡村文化的自我生长规律,鼓励乡村文化内部创新,改进和优化乡村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发展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进程。加强村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继续筑牢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保持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集图书阅览、影音放送、集会比赛等于一体的文化新平台,满足村民健身、休闲、娱乐、公共交往等需求。开展星级书屋评选,提升农家书屋建设水平,确保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创作一批展现乡村振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成果的地方作品,塑造新时代农民形象和民俗节庆品牌。
3.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地驱动共同富裕。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对全区“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生态产品功能调查,建立生态产品清单数据库,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区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框架、规范、指标和标准体系,选择重点区域开展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和价格评估试点,2024年年底基本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积极探索在锡山设立江苏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展出让、租赁、买卖等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交易,支持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扩大和提高生态补偿范围。探索实行环境权益“总量控制—配额交易”机制,构建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碳排放等环境配额交易体系,探索环境附加值付费制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多元化的生态产品,健全生态产业发展保障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加快调整生态产业结构,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具有锡山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与森林康养等服务业,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第四章 率先基本实现锡山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1. 推进优质粮食稳产保供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米袋子”负责制,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切实提高供给保障能力。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面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户直接奖补力度,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收储加工专业化,培育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企业,加快推进优质稻麦产业发展。改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加快实施锡山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库新建项目,高标准建成集收储保供、物资储备、成品粮油、粮食文化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仓储设施,优化粮食储备规模结构,稳步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和储备应急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2.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措施,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执行耕地利用优先序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
3.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高产稳产、旱涝保收为目标,大力开展农田连片整治行动,鼓励跨区域整体推进适宜机械作业和信息化管理的高标准农田,加大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建设生态型、智慧型高标准农田。打通农田水利“毛细血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与河道整治相结合,灌排设施与桥涵闸站相配套,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灌溉和抗灾能力。完善各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实施农田灌溉尾水净化工程。明晰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受益权和管护权,探索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养、用一体化新体系。到2025年,新增和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1万亩以上。
4. 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
压紧压实生猪稳产保供属地责任,加快生猪产能恢复,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猪场建设。建立健全域外生猪调度机制。大力发展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加快畜禽养殖设施装备升级和技术提升,提升屠宰行业规范管理水平,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优化蔬菜生产布局,加强市属永久蔬菜基地建设管理,支持开展生产设施改造提升。积极推广蔬菜优良品种,扩大优质蔬菜供给。加强蔬菜产销对接,探索“伏缺期”等重要时间段生产补贴政策,努力确保“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稳定水产养殖面积,保障渔业生产空间,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科学开展渔业增殖放流。
5.实施现代种业产业发展行动
加强优良食味水稻推广应用,实施水稻良种补贴政策,推进“味稻小镇”建设。大力开展现代种业产业,重点建设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稻米蔬菜花卉种业集聚区。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争打造长三角地区种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基地),加速种业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步伐,提升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优良品种选育水平。依托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以优质稻米、特种水产、花卉园艺为重点,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查清资源家底。完善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加大种子种苗类项目扶持力度,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融合产业
1. 做精特色主导产业
以精品高效农业为方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重点打造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果品、名优茶叶、特种水产、花卉园艺等六大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锡山大米、太湖翠竹、甘露青鱼等名优品牌产品,积极保护和发展茶叶、西瓜、特种水产等地方特色产品,创新培育彩色苗木、长江鲥鱼、淡水龙虾等高端新产品,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各镇(街道)因地制宜明确特色产业主攻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集聚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一批规模连片、优势独特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依托无锡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主食加工、茶叶、果蔬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不断推进农产品就地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冷藏、保鲜、包装等环节,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鼓励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依托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外向型农业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鼓励经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4.5:1。
3. 做美乡村休闲旅游农业
以吴文化为基底,依托江南山水资源禀赋和农耕文化特色,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康养、休闲、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紧紧围绕“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依托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坚持以农业为本、以文化为魂、以田园为韵、以村落为脉,按照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主题创意农园。积极配合和参与“苏韵乡情”“锡有乡愁”等专题推介活动,着力办好锡山区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扩大锡山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影响力。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
4. 做优农业社会化服务
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趋势,支持引导供销系统和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农业+互联网”发展,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持无锡优质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线上线下协同运营的商务模式。鼓励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电商销售业务,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农产品电商村。
第三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工程,着力完善集产地环境、农资使用、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包装储运、检疫检验等标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等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可追溯率达90%以上。深入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活动,推行“网格化+精准监管”新模式,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乡镇农产品监管站星级评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和监管信息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执法保障工程,提升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能力。到2025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65%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98%以上。
2. 增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
坚持品牌强农战略,注重品牌打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擦亮老品牌与培植新品牌相结合,制定分层分类分区域的品牌培育计划,建立完善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构建以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等为重点的农业品牌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开发地理标志农产品。强化品牌策划、运营和宣传推介,创新品牌传播机制,讲好农业品牌故事,组织本地农产品参展国内外各类农业重点展会,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品牌营销活动。到2025年,打造省级知名农业品牌4个,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完成10个已有品牌提档升级。
3. 提升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效,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规范完善人防技防标准,加大联合联动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加强农业生产保护,着力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科学有序推进耕地轮作试点。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化千村万户百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开展果茶菜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实施农药零差率集中配供、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置。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种形式利用,加快畜牧业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设施与有机肥加工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绿色低碳农业模式,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
第四节 提升现代农业主体载体建设水平
1.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以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积极借鉴工业园区经营理念,创新优化园区管理、项目招商、人才引进、市场营销等运行机制,有效提升农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力度,支持引导工商资本按照“1+4+N”园区规划布局、发展定位和项目设计,发挥其在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优势,积极投资建设现代农业项目,为农业现代化打造优质载体、培植创新动能。鼓励各地坚持因地制宜、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差别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独特、效益显著、行业领先的特色产业园区。以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为方向,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园区能级水平,积极开展省级以上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
2.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有效扩大锡山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发展规模。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资本运作等形式,延伸拓展产业链体系,引进集成现代产业要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企业。引导企业家发扬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乡土情怀、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业企业家。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工艺改造,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引进应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鼓励农业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对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和江苏股权中心挂牌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补。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各自特色优势,加快构建分工协作、利益共享、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使这些示范主体能够成为规范运营、标准化生产和带动农民的标杆和骨干。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
3. 培育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鼓励种养大户、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构建家庭农场管理体系,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实行名录动态管理。建立家庭农场管理辅导员制度,利用“随手记”APP,实行家庭农场日常生产销售、财务收支登记制度。出台示范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强化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培育,支持家庭农场特色发展和联合发展。鼓励支持示范家庭农场与同产业、跨产业的家庭农场组建家庭农场联盟,开展联盟内部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创新拓展金融、保险、电商、劳务、农产品初加工、品牌营销等特色服务,实现产业导向服务联盟规范运作。开展农民合作社“双建双创”行动,加强农民合作社依法登记、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提升服务能力,带动更多合作社提质增能。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横向规模化、纵向一体化为方向,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到2025年,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60家。
第五节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1.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农业科技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健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力争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形成一批合作创新成果。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专家团队和高科技企业,推动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在锡山落地见效,实现“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锡山区与省农科院、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积极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农业科研机构。引导无锡学院等本地高校增设涉农学科专业。到 2025 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 
2.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实施智慧农业科技引领工程,充分发挥无锡物联网技术优势,结合锡山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加快农产品生产、农产品销售、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锡山智慧农业新生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努力成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技术产品。促进智慧农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业生产基地等开展全产业链全程应用、示范引领,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智慧农场”“智慧渔场”“智慧牧场”。推动羊尖镇“无人农场”试点建设,加快智慧农机装备水平提升。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等为重点对象,推动环境调控、畜禽定量饲喂、水肥一体化喷滴灌、农业航空装备技术设备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加快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
支持设施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日光温室、单体钢管塑料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先进设施。加快畜禽养殖设施装备升级,推广自动饲喂、自动清粪、自动环控、视频监控等现代化设施。加强池塘生态化改造、养殖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等设施装备建设。完善果品、花卉、茶叶、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配套设施,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包装、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全程农机装备质量,加快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林果和农产品初加工等特色农业机械装备应用,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高效农机装备和技术。支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装备研发。推进粮食、蔬菜、茶果园区和设施大棚“宜机化”改造,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改善农机作业条件。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监管网络,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林果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5%以上。
农业现代化专栏:优势特色农业集聚融合工程
    “十四五”期间,启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各村镇选准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集中资金资源,着力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关键环节,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分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有效融合,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表4-1 锡山区优势特色农业集聚融合工程近期建设项目一览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所在地 投资额(万元)
1 数字平台系统 东港镇 195
2 小刀地块道路改建工程 东港镇 600
3 东港西路新建工程 东港镇 1361
4 新材料产业园特勤消防站新建工程 东港镇 10400
5 厂房购置改建项目 东港镇朝阳村 1000
6 陈市保兴农业池塘生态化改造 东港镇陈市村 420
7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东港镇东南村 150
8 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东港镇东南村 300
9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东港镇东青河村 492
10 农田连片整治工程 东港镇港东村 180
11 农田连片整治工程 东港镇港南村 96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东港镇港南村 350
13 农田连片整治工程 东港镇港南村 790
14 现代化数字美丽田园建设项目 东港镇港南村 5000
15 香山产业人才公寓四期改造提升 东港镇港下社区 220
16 金色池塘生态化改造 东港镇湖塘桥村 300
17 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东港镇华东村 300
18 种苗繁育基地 东港镇黄土塘村 80
19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东港镇黄土塘村 110
20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东港镇黄土塘村 400
21 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东港镇黄土塘村 500
22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东港镇黄土塘村 650
23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东港镇黄土塘村 780
24 农田连片整治工程 东港镇黄土塘村 950
25 物业建设 东港镇里西村 200
26 老旧外居区改建人才公寓 东港镇里西村 350
27 红豆杉康养村建设项目 东港镇勤新村 1500
28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东港镇山联村 500
29 山湾里、山前嘉园景观工程项目 东港镇山联村 2800
30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东港镇亚光村 300
31 农田连片整治工程 东港镇张缪舍村 252
32 张缪舍三产(商业)门面改造和出新工程 东港镇张缪舍村 300
33 张缪舍“美农云裳”项目 东港镇张缪舍村 5200
34 严家桥村“锡韵”古村建设项目-“味稻”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羊尖镇严家桥村 500
35 白米荡果品园提升工程 鹅湖镇彩桥村 200
36 甘露青鱼标准化养殖区改造提升工程 鹅湖镇松芝村 1200
37 谢埭荡村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 厚桥街道谢埭荡村 445.65
38 党建村史阵地建设 厚桥街道谢埭荡村渔新自然村 85
    第五章 全面实施锡东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
第一节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1. 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按照全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编制锡山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有序编制和完善村镇体系规划,以谈村、严家桥村、鹅湖村、新联村等为示范样板,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明确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确保乡村建设依据规划实施,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与建设标准。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探索保留村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注重保护乡村传统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做好重要空间、建筑和环境设计,彰显乡村禀赋特色,深挖历史古韵,传承乡土文脉,体现绿色生态要求与时代特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乡村规划建设的格局。
2. 完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
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实施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项目工程。加强农村道路规划,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纵深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健全完善农村交通安全网格化综治机制,提升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水平。实现村庄水电管网配套建设,加快乡村燃气建设。开展充电设施建设,推行低碳化出行,规划公共充电站26座,专用充电站25座,充电桩912个,其中宛山荡湿地公园、九里河湿地公园等景区规划充电桩50个。持续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合理贯通农村水系,提高河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着力提升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采用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方式统一处理,就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相对集中处理,居住相对分散的单户或多户就近通过生活污水处理模块、生态卫生户厕等进行相对分散处理等多种模式,实现所有行政村中规模较大的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设施运行正常化。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延长生活污水处理管线覆盖,开展锡山区河道清淤疏浚,着力提升水质。深入开展厕所革命,结合乡村景点和乡村住宅,在人员密集活动场所合理布局公共卫生厕所,兴建星级厕所,落实公共厕所卫生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根据村庄土地现状,以尊重村民意愿为前提,秉承建设用地减量化原则,利用“换”“挪”等多种方式,帮助村民改善住房条件,在规划设计、翻建意愿、房型设计中充分听取民意,分步骤深入推进“美丽农居”建设。
3.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协调联动,把准方向、科学推进,整合聚焦、重点支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基本原则,对现有农村建设发展项目进行整合升级。以山联村等典型为样板,实施田园、产业、文化、生态等的联动塑造,充分发挥鹅湖村、周家阁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范例村庄”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串联区域特色亮点,打造独具锡山特点的特色田园乡村。培育以“斗山生态园”为中心的农业康养旅游板块,加快建设斗山茶禅康养生态园。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促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未来农村现实模样。到2025年,创建1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含6个以上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焕发乡土活力的新农村。
4. 开展“美丽农居”建设
把“美丽农居”建设作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围绕“人”“钱”“地”“建”等环节,制定符合锡山实际的美丽农居建设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同步研究制定美丽农居建设奖补办法、农房建设管理指南等政策文件,形成“1+N”的政策体系。坚持因村施策,留住乡村特有风貌,留住乡愁记忆。深化“一村一策”建设方案,依据村庄不同自然肌理、建筑风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有序推进实施,使村庄和环境相互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分类实施,运用“留、转、退”方式,新建修建一批、整治改善一批、进镇入街一批、零星集聚一批、示范带动一批,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选择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村作为美丽农居建设示范点,重点谋划、重点打造,带动面上整体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凝聚共识,努力提高规划建设的档次和水平,设计更加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农房户型,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农居的积极性。到2022年完成锡山所有规划发展村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到2025年所有规划发展村庄基本完成“美丽农居”建设。
5. 加强“四好农村路”管理养护
以完善管养体制、强化资金保障、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农村公路管养部门定期实施路况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养护计划予以实施,确保路面畅通。市、区农路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区镇村三级路长制,完成农村公路“路长制”方案编制,实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根据《锡山区农村公路桥梁管理办法》实施年度检查和经常性检查,并根据检查报告制定桥梁养护计划,一桥一档,分类实施,确保桥梁安全运营。到2022年,基本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区道、镇村道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6%、5%,中等及以上农村公路占比不低于85%。农村公路三类及以上桥梁占比96%以上。农村公路上的公交站(亭)、公交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管理基本到位。
第二节 挖掘锡东特色文化
1. 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
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鼓励各镇村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各地深入评估当地产业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提出资源利用和转化规划,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创产业基地。推进农耕文化焕新,以锡虞路为轴建设农业观光带,联合现代农博园投资建立惠农基地、稻香小镇、农文旅创客空间,打造农耕文化教育品牌。构建田园耕作、呦呦花谷、丰饶邻里、生态涵养等板块,发展多元化文娱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稻田文化、农耕文化主题农家乐,引领锡山乡村旅游,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强化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锡山范围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增强锡山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锡山文化品格,打造锡山文化名片。到2025年建成胶山村稻香小镇、严家桥农耕文化体验馆、荡口古镇核心风景区,完成白米荡湿地保护小区配套设施项目及水上旅游项目。
2. 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
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和农村建设规划,承载乡村文化记忆,推广周家阁村、山联村乡村农业休闲产业园经验,积极弘扬文明乡风,建设有地域特点、历史记忆的特色文化乡村。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把特色文化产业与农村景观风貌、功能布局紧密融合,彰显文化特色。鼓励锡山区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黄土塘、严家桥、谢埭荡、荡口古镇为重点,充分挖掘渔耕文化特色,系统谋划特色文化村庄建设。打造“锡山标准”,发挥古镇风貌特色,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乡村,促进城镇居民和农民就业增收。推进谈村影剧院建设,弘扬锡剧、吴歌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剧目。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吴歌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利用已有自然景观建设花海田园以及咖啡馆等生活配套设施,打造白领休闲中心,发展民宿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鹅湖镇建设为以荡口古镇为中心,东有甘露青鱼产业园、南有南青荡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带,北有白米荡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带的“二带一园一中心”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结合绿羊温泉农场、茶桑园、水墩上特色田园乡村、呈祥桥新农村等资源,将山联村等建设为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区。将美丽乡村打造与传承红色文化相结合,推进“唐苑”改造升级,建设红色党建党史馆。对羊尖古镇周边进行立面改造,展现“白墙黑瓦”的“新江南人家”风貌,全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25年,建设特色文化乡村4个,文明村镇4个。
3. 健全特色文化市场和主体
培育和引进特色文化骨干企业,发挥其在创意研发、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龙头作用,挖掘培养乡村特色文化本土人才,带动锡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破城乡、行业分割,主动开放市场,鼓励外地企业投资发展锡山特色文化产业,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进入特色文化产业,将引入外部资源和本地强优企业有机结合,利用PPP等模式发展特色工艺、表演艺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推动特色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扶持各类小微特色文化企业和创业个人,建设乡村创客基地,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等特色文化产业主体发展。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锡山范围内有序流动。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市场,支持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和小剧场等建设,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积极性。
第三节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1. 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
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和应用普及,大力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加快实现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提升网络整体容量和综合业务承载水平。整治村庄各类电力、通信管线的塔、杆、线、箱等设施,实施“多塔合一”、“多杆合一”、“宏(基站)改微”或“上改下”改造,改善乡村视觉景观。开展乡村4K超高清视频+5G应用试点示范,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应用,形成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的“广电+”生态。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和光纤化改造,建成城乡一体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全面落实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示范工作,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网建设。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网络安全工程。
2. 推广乡村信息惠民服务
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推进锡山政务服务网服务站试点,支持乡村地区开展政务服务网服务站点个性化服务专栏配置和内容迁移,做好分级管理和内容保障。推进政务服务一体机在基层覆盖,实现各类基层服务事项入驻,让政务服务覆盖乡村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提升锡山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优化智慧教育云平台,推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移动学习终端等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班级。推进锡山“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新农民新技术教育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建立职业农民培育数据库和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加强扶贫信息数据开发利用,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行动,提升低收入群众生产经营技能。
3.推进数字乡村提升行动
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向农村基层纵深发展,着力推进“数字政府”基层减负、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下沉。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基于“数字政府”构建全方位覆盖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互联网+党建”,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流程,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度,普及利用锡山地区有线电视机顶盒、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推送村情公开信息。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立网上议事平台、网上调解平台,强化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开发锡山特色文化网络视听节目,宣传地方民俗特色,农耕文化。全面推进锡山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设文明实践云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打通基层宣传、教育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第四节 谋划产村融合业态
1. 拓展农业新功能新价值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结合锡山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遵循市场规律,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增强地方特色产品时代感和竞争力,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整治盘活村庄“四旁四荒”等低效利用空间资源,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腾让集聚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开发农业产业及文旅休闲项目,形成乡村内部产业景观和人居环境相依、园区景点和历史人文相连、自然风貌和现代生活相融的江南吴韵、水乡特色、锡山特点的美丽乡村诗意栖居地,实现美丽乡村和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到2025年完成16个美丽乡村和农业产业提升融合发展建设项目。
2. 提升产业乡村融合度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性建设工作,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升农村消费层次。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创新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加快培育特色小镇,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培育特色商贸小镇,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相融合。
3. 加强政策支持服务力度
出台乡村建设激励政策,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热情。制定适宜政策推进拆除重建工作,加强已有村镇改造,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政府加大减税降费、贴息贷款、保险补贴力度。积极引导村庄整合产业、农田水利、帮扶等项目资金合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明确对规划保留村庄、现代“美丽农居”试点村、特色田园乡村安排部分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或相关配套,以“项目资金”推动产村融合,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在短期内实现村级产业较大发展。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成熟产业,带动提升锡山区产村融合规模。
第五节 拓宽乡村建设主体
1. 激发人才建设积极性
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和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最美逆行者、爱心个人、最美新型青年农民等人才榜样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与推广人才队伍、农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及时报道村民理事会、新乡贤能人在农房更新改善中的典型事迹和创新做法,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房更新改善的积极性,推动农民思想由“要我建”变成“我要建”的转变,形成主动缔造美好生活家园的共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外地人才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科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等建设,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实现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有序对接、联动发展。运用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机制,调动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社会各方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积极性。培育和壮大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市场分析、管理辅导等深度服务,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改善管理、开拓市场。鼓励大型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跨区域拓展,推动输出地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市场化的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加速资金、技术和服务扩散,带动和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依托其相关产业链创业发展。鼓励大型科研院所建立开放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吸引返乡创业者围绕其创新成果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步伐。以返乡下乡本乡创业创新人员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利益融合共同体。以科技人员、企业家、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人才等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融合发展项目。以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农村创业创新成果展览展示等为载体,选拔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标杆。以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为平台,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场所和高效便捷服务。进一步激活乡贤资源,汇聚乡贤力量,不断优化引、育、用、留的人才工作体系,形成人才加速集聚的强磁场。到2025年培养高素质农民2000人,吸引返乡创业人员达到10000人。
2.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培育壮大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投入,结合其自身发展壮大需要,加强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建设,促进创新创意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3. 加强社会资本投入力度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优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利用农村荒山、荒沟、荒丘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现代化专栏:乡村建设行动引领示范工程
“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全域逐步开展生态修复行动,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更新改善项目工程,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
表5-1 锡山区乡村建设行动引领示范工程近期建设项目一览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所在地 投资额(万元)
1 梁家里美丽乡村示范带 东港镇陈市村梁家里 390
2 河北街西河墙面出新工程 东港镇东湖村河北、街西河 42
3 堰头墙面出新工程 东港镇东湖村堰头 42
4 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东港镇东南村 600
5 田园、村庄、河道连片打造美丽乡村 东港镇东青河村高更巷、泾南 600
6 美丽乡村建设 东港镇华东村陈家巷、后中三巷、柳湾里 300
7 白米荡农文旅生态休闲区建设工程 鹅湖镇圩厍村 3000
8 特色田园乡村二期建设项目 厚桥街道谢埭荡村渔新自然村 500
9 锡北镇光明村道路改造提升 锡北镇 1100
10 锡北镇红色旅游通道及景观提升工程 锡北镇 1100
11 锡北镇张泾实验小学新建工程 锡北镇 16000
12 光明村汤家里等4个村庄综合整治工程 锡北镇光明村 2700
13 羊尖镇美丽乡村示范带重要节点提升工程-羊尖汽车总站口袋公园 羊尖镇 154.8
14 羊尖镇美丽乡村示范带重要节点提升工程-陈许路至五洲国际口袋公园 羊尖镇 248
15 羊尖镇美丽乡村示范带重要节点提升工程-锡沪路与新羊大道口袋公园 羊尖镇 260.3
16 羊尖镇美丽乡村示范带重要节点提升工程-锡沪路与育才路口袋公园 羊尖镇 431.4
17 新建专职消防站工程 羊尖镇 1500
18 羊尖中心幼儿园改扩建 羊尖镇 2500
19 严家桥小学扩建 羊尖镇 7500
20 廊下花苑东区一期安置房 羊尖镇 29140
21 马家塘地块安置房 羊尖镇 48000
22 羊尖花苑南区安置房新建项目 羊尖镇 61700
23 宛山湖花苑东地块安置房 羊尖镇 120000
24 廊下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庄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羊尖镇廊下村 800
25 廊下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羊尖镇廊下村费家塘 400
26 龙凤村村庄风貌提升工程 羊尖镇龙凤巷村 150
27 羊尖镇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羊浦路改造提升工程 羊尖镇龙凤巷村 2000
28 羊尖镇龙凤巷村跳板桥环境综合提升工程 羊尖镇龙凤巷村跳板桥 190.5
29 羊尖镇龙凤巷村后张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羊尖镇龙凤巷后张 194
30 羊尖镇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羊勤路改造提升工程 羊尖镇南村 1800
31 南村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庄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羊尖镇南村村 500
32 南村村先锋园艺和美丽乡村融合发展项目二期 羊尖镇南村村尖角村(是规划发展村) 600
33 南村村先锋园艺和美丽乡村融合发展项目 羊尖镇南村村盛家湾、彭家塘、尖角村 158.2
34 南丰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庄综合提升工程 羊尖镇南丰村 80
35 南丰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庄环境提升工程 羊尖镇南丰村 600
36 南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羊尖镇南丰村 1000
37 南丰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庄综合提升工程 羊尖镇南丰村宋家桥、张更巷、喻更巷均为发展规划村 500
38 丽安村水墩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羊尖镇水墩上 989
39 山水宛山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庄综合提升工程 羊尖镇宛山村 135
40 宛山村村容风貌综合提升项目 羊尖镇宛山村 155
41 宛山村村庄环境综合提升项目 羊尖镇宛山村 500
42 美丽乡村建设 羊尖镇宛山村李家塘 1800
43 美丽乡村建设 羊尖镇宛山村陆更巷、高岸头、陈家巷 100
44 羊尖镇美丽乡村观光带项目—美丽乡村农村道路景观绿化工程 羊尖镇严家桥、丽安 600
45 严家桥村“锡韵”古村建设项目—美丽严家桥风貌提升建设工程 羊尖镇严家桥村 381
46 严家桥村“锡韵”古村建设项目-丰产方北高科技果蔬基础设施项目 羊尖镇严家桥村 500
47 羊尖镇美丽乡村观光带项目—锡山区美丽乡村羊尖镇农村道路安全提升工程 羊尖镇严家桥村、丽安村 4431.5
48 严家桥村“锡韵”古村建设项目—严家桥“唐苑”改造提升项目 羊尖镇严家桥村古镇 79.8
49 严家桥村“锡韵”古村建设项目-红色党建党史馆装饰工程 羊尖镇严家桥村古镇 120
50 界州农耕片区综合整治工程 羊尖镇严家桥村界州 382.7
51 羊尖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造步桥休闲小公园建设 羊尖镇羊尖村 150
52 羊尖镇美丽乡村示范带重要节点提升工程-羊尖镇低石桥村庄综合整治工程 羊尖镇羊尖村 499
53 羊尖村毛家湾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羊尖镇羊尖村毛家湾 248
54 羊尖镇谢家塘景观绿化提升工程 羊尖镇羊尖村谢家塘 381
    第六章 奋力推进锡山农民幸福升级
第一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 构建多样化培训机制
根据培育对象和培训内容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综合采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优选授课教师和精品教材,提高培训针对性和质量效果。加强对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红豆集团“江苏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训基地”等平台和基地的政策扶持,培养用好农民讲师,大幅提高实习实践在培训中的比重,生产技术培训以实训为主。依托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考核,鼓励农民自主学习。为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渠道。统筹用好区域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系列培训,提倡学优学先,本地资源不足时可开展跨区域学习交流。  
2. 健全认证化管理机制
根据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诚信度、生产技能、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每年评定农业职业经理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等级,构建形成“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团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注册制度和管理考核制度。加大高职教育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学费减免等补助政策,培养更多农村高素质人才。支持与各地区涉农高校探索定制定向培养模式,满足锡山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的需求。推进农民短期培训、职业培训,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促进农民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知识能力。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资源,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到2025年对锡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全面进行学历提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含)以上人数占比达到80%。
3. 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
依托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服务中心,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提供政策咨询、技术交流指导、农资供应、农业贷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手续办理等服务。依托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组建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搭建“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程农业生产“一条龙”社会化经营性服务,满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多样化服务需求。强化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帮助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展。
4. 构建实效化激励机制
支持锡山区新型职业农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给予个人应缴部分一定的补贴。出台政策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凭等级或荣誉证书享受信用贷款支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购买政策性农业生产保险的情况,对其减免自交保费。支持锡山新型职业农民领办或新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优先推荐此类对象享受相关专项资金扶持。开展农业创新创业引领行动,鼓励农村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对毕业5年内取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首次领办和新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奖励。到2025年,锡山区构建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职业农民培训激励考核制度。
第二节 弘扬优秀乡风文明
1.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化运行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吴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切实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画下乡等活动,将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十四五”时期,每年举办乡村大型文体活动10次以上,大型图片、书画摄影作品展览5次以上。重视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认真组织实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支梯次分明、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到2025年,锡山区培育乡土文化人才1000人。
2. 开展乡风文明家庭建设
各村结合实际成立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选出耕读传家、孝老敬亲、忠诚奉献、爱国爱党、勤劳致富等家风传承示范户。实施“红旗引领工程”,培育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绿色家园、家风传承中心户、示范户。以“百姓大舞台”为主题,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民俗节庆等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活动方式,发挥示范户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分别开展“平安家庭”“文明卫生家庭”“勤劳致富家庭”“道德模范”等评比活动。广泛开展“携手新时代,树立好家风”巡讲活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组建由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各方面家庭代表为成员的区级“最美家庭”巡讲报告团。重视发挥村(社区)教育作用,做好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重点宣传锡北镇创文明经验,做好德善乡风塑造,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奏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3. 传承创新农村传统文化
以锡山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等为基础,以历史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为素材,依托历史遗迹、古村古迹等资源,引入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对锡山优秀文化资源开展系统性开发与培育。在古代吴文化、端居堂和同仁堂、倪云林墓、清代生态保护石碑等文化元素基础上,深入挖掘锡山丰富的吴文化、浓郁的清代文化等历史文化价值。在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基础上,深入挖掘锡山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发挥锡北镇红色文化遗址,加大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顾宪成纪念馆、陈志方故居、锡北革命烈士陵园、董欣宾故居、严朴纪念馆、严子陵先生祠等革命旧址及名人故居场馆提升,挖掘红色内涵,形成文旅结合红色文化乡镇。鼓励传统文化创新,鼓励特色文化内容与时俱进、弘扬新风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支持传统文化挖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支持通过比赛、评选、音频视频创作、演出等形式,科学引入竞争机制,加大特色文化培育力度。注重红色定位、名人故居资源开发。加强部门协同,串点成片,优化交通和板块连接。各乡镇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标志,在羊尖镇,以严家桥村为基地,辐射周边村庄,走“农业旅游+文化体育”的融合发展之路。以东港镇港南村为重点,开展农耕文化数字保护与传承工程。搜集村庄农耕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器械、名人、历史故事等资料,建立农耕文化展示厅,传承农耕文化。
第三节 保障农民平等权益
1. 提高农民经济权益
建立健全锡山区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倾斜,优化投入结构,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按照市场经济模式改造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制度。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探索开展水稻作物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试点,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2.维护农民民主权利
培育农民的权利意识,重塑农民权利主体的独立品格,使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创建社会成员共享机会平等的法律制度。落实《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加大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教育,保障公民免受违法行政的侵害。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运用新技术促进流动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打造智慧村居,为村委与村民之间搭起沟通反馈的桥梁,为村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数据建设、利用和保护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机制和层次,发展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托底功能,兜住农村民生和社会稳定底线。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不断完善锡山“福村保”政策,提高政府和村集体保障水平。到2025年锡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定最低标准年增幅8%。
4. 实现城乡教育平等 
加强锡山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区内校际资源均衡配置。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构建乡村教育的智慧教育技术环境,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培训,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加强职工和农民教育,积极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成立教育信息中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乡村教育发展机构、人员和制度。到2025年锡山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8%。
第四节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编写《锡山区传统美德与乡风文明读本》,征集“锡山新乡规民约”。编印《锡山区农村社会公德教育宣传手册》和“遵守社会公德倡议书”。大力推进锡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实践活动,扩大先进典型影响。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鲜活的道德教育。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参加的“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的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建立“村风文明评议会”、“道德文明测报站”等村民自治组织。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之中,利用“三会一课”、“两微一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借鉴鹅湖镇和东港镇的做法,以“荡口古镇孝义文化”为品牌立足点,进一步挖掘古镇文化,弘扬孝义之风。通过基层群众性文化社团,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宣扬精神文明的新方法、新举措。
2. 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增加锡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资源总量,构建覆盖城市与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依托,实施送文化下乡工程,按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现代化文体设施的总体要求,依照省定标准,完善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农家书屋的设施建设,推进荡口古镇保护开发、严家桥古镇的提档升级,对符合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统一挂牌。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使之发展成为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加强和提升。有序推进南山车联网小镇、鹅湖渔业文化、斗山生态园区等项目建设,以重点文化设施项目为网络节点,形成以点带面的锡山特色文化网络。
3. 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加强锡山农民技能培训,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从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发展理念、农业文化、农场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养。吸引城市人成为职业农民、引导农民返流,全面提升农民的职业素质。利用手机APP、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网上培训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整合农业院校、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民间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拓展培训载体,形成工作合力和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新业态和农村电商培训,到2025年锡山掌握电商操作技能农民比例达到80%。
第五节 构建新时代乡贤文化
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乡贤时代内涵,使乡贤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1.挖掘乡贤文化内涵
划定锡山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锡山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过程。整理搜集古贤文献资料,利用丰富的县志、村志、族谱、家谱等历史资料,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乡贤文化内涵,认真搜集整理古今乡贤,收集展示具有当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族训家规,结合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活动进行广泛学习传颂。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对村庄古贤文献资料搜集进行重点资助,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在传统媒体加大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在锡山学校教育中加入当地乡贤事迹教育,让锡山少年儿童从传统乡贤身上吸取能量。
2. 凝聚时代乡贤力量
实施“爱贤”工程,落实乡贤人士联系走访机制,全面启动锡山英才“归雁计划”,举办乡贤讲座、主题论坛等活动。各村(社区)、、、、、、、、、、、、‘’‘’利用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把“新乡贤”请上讲堂;利用“乡贤宣讲团”将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用民俗文化演绎。鼓励和倡导新乡贤群体成立乡贤理事会等议事组织,制定完整的乡贤理事会规章制度,对乡贤理事会的基本职责、组织性质、行事章程等做出相应规定,使乡贤理事会运作规范化,搭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平台。制定新乡贤选聘制度,对杰出乡贤选聘其为挂职村官、镇长顾问等职务,鼓励和支持新乡贤依法参与村“两委”的选举,将优秀乡贤人才吸纳到基层工作队伍中来。建立规范化的约束机制和公开化的监督机制,保证新乡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按照规章制度行事,接受村民的监督。健全监督机制,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
3. 构建乡贤沟通机制
组织建立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新乡贤信息库,收集和掌握本地和在外乡贤的基本信息资料,并根据其原户籍所在地、现在行业属性、所处区域等对新乡贤进行分类跟踪管理,建立常态化新乡贤走访联络制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发挥“同乡会”“团拜会”和各种仪式性活动的作用,搭建沟通联络平台,积极拜访、慰问本地和在外新乡贤。借助“互联网+”方式,集合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优势和力量,大力宣传思乡文化和福泽乡梓的义利文化。召开“能人回乡工程”微峰会、成立“能人回乡导师团”,鼓励和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兴业。及时组织农村资源供求信息对接,收集整理农业农村基本信息和特色资源,为能人回乡创业提供套餐式清单。利用乡贤组织等有生力量,开展招才引智引资活动,提高能人回乡创业的参与度。
4. 创新乡贤保障机制
扩大锡山英才“归雁计划”政策覆盖面,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广泛凝聚海内外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共推乡村振兴发展。对返乡创业的新乡贤,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土地使用范围和权限。对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增加乡村就业岗位的企业和个人,减免一定的税费。制定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乡贤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完善新乡贤回归的住房保障,允许其租借转让乡村的闲置房屋。基层政府可以在不违反国家现行农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政策,为新乡贤尤其是外来新乡贤下乡提供居所保障。财政部门协同医疗卫生等部门制定出台优待新乡贤的相关政策,为乡贤提供医疗方面的便利。制定专门政策对新乡贤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保障工作进行服务对接,为新乡贤享受福利待遇提供方便。
农民现代化专栏:农民生活幸福提速升级工程
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聚焦农民群众在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持续补短板、建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锡山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继续提高农民适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引导乡村回流人员主动对接优势区域、对接新产业、新业态和对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双创”新领域,培育农民双创“主力军”。
、、、、、、、、、、、、、、、、、、、、、、、、、、、、、、、、、、、、、、、、、、、、、、、、、、、、、、、、、、、、、、、、、、、、、、、、、、、、、、、、、、、、、
表6-1 锡山区农民生活幸福提速升级工程近期建设项目一览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所在地 投资额(万元)
1 小桥圩圩堤防达标建设工程 东港镇 105
2 港下新村圩堤防达标工程 东港镇 150
3 南闸翻建工程 东港镇 150
4 勤新小学外立面修缮工程 东港镇 156
5 新嘉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东港镇 200
6 东湖新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东港镇 200
7 联福路(许公桥)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东港镇 200
8 港下老街圩堤防达标工程 东港镇 200
9 成北河南延沟通工程 东港镇 263
10 田地巷排涝站翻建工程 东港镇 350
11 西坝头节制闸、红星联河闸站翻建工程 东港镇 458
12 怀仁三期小区外立面修缮工程 东港镇 600
13 老镇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 东港镇 600
14 港下河防洪工程 东港镇 650
15 港下中学改扩建工程 东港镇 9000
16 东港卫生院、养老院建设工程 东港镇 35000
17 东港镇安置房七期新建工程 东港镇 120000
18 许公桥公厕建设工程 东港镇东湖村许公桥 30
19 堰头公厕建设工程 东港镇东湖村堰头 30
20 村庄改造提升 东港镇东南村何家店、陆家里 500
21 农贸市场商超建设 东港镇黄土塘村 35
22 外居区及商业综合体 东港镇黄土塘村 2000
23 村庄改造提升 东港镇新巷村西安斗 1000
24 村庄改造提升 东港镇亚光村荣更巷 1000
25 中心河驳岸、挡墙改造项目 厚桥街道谢埭荡渔新自然村 170
    第七章 不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1. 推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锡山区全面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对各类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以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原则,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着力盘活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建设用地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前提下,统筹农业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各项建设严格依法集约利用土地,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2. 整合利用农村存量土地
鼓励和支持原土地使用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鼓励和支持宅基地、闲置房屋的使用权人以“美丽农居”建设为契机,与下乡市民、回乡能人、兴乡企业以租赁、作价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发展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市民农庄、特色民宿等多种形式的“共享经济”,探索“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等多种土地利用模式。
3. 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
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统筹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生产和生活用地需求,推动科学编制 “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根据农村人口数量和变化趋势、宅基地现状和使用标准等情况,合理规划农村建房布局和范围,满足合理的宅基地需求。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依法保护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落实“一户一宅”政策,严格按照批准面积和建房标准建设住宅,禁止未批先建、超面积占用农村宅基地。按照农户申请、村级审查、部门联动、镇级审批、全程管理的要求,切实规范农村建房审批流程。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竞价选位、自愿有偿退出等机制,加大闲置用地盘活力度,推动农村宅基地公平、合理使用,提升农村宅基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效率。
第二节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1.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
实施锡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各类市场服务主体开展耕、种、防、收等服务,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建设,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服务标准或规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引导服务组织合理确定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价格,防止个别组织形成价格垄断,切实维护农户利益。加强对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指导和管理,研究制定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合同,规范服务行为,确保服务质量。探索建立服务组织名录管理制度,强化动态监测,促进服务组织规范发展。到2025年,锡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达到30%。
2. 健全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引导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改变与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投资入股、承贷承还、融资担保等多种形式,与农户或合作社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选择发展潜力比较好的乡镇或者村庄,设立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园。推广“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紧密的农产品产销合作关系,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土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农户权益。
第三节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信息通”保障机制
拓展延伸金融服务功能,整合、优化现有“农贷通”已设立的村级金融服务点,每个涉农镇(街道)根据区域实际建设若干个村级示范站,落实专人会同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涉农主体基础信息、融资需求信息、农村产权流转等信息的采集和上报工作,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为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涉农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解决金融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涉农信贷授信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开展信用涉农主体、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打通农业信贷投放的绿色通道,满足涉农主体小额度、周期短的个性化资金需求,同步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打造以“农贷通”为载体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支农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信息和信用信息“政银保担”共享、共推、共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村电商的专属贷款产品和小额支付结算功能。提升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推动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从服务农民生活转向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拓展,提升多层次支付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
2. 创新农村产权抵贷“三同步”保障机制
在继续推进锡山农村土地经营权、养殖水面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流转相关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合同备案、权证办理等服务,推动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所需的确权颁证、价值评定、产权处置“三步走”“三同步”。把权属认定作为实现农村产权自由流动的核心环节,试点对农业冻库、农产品加工设备、民宿等生产、经营性实物资产所有权确权颁证,制定确权颁证管理细则,形成常态工作机制。组建或引入市场化的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制定评估细则,明确价值标准,将有交易意向的农业生产设施、经营设施纳入评估范围。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份等依法依规予以抵押。
3. 创新涉农主体融资“农信贷”保障机制
拓展农业仓单、订单、保单类质押融资方式,鼓励银行、担保、保险、小贷公司等跨界合作创新支农产品。推广运用农村数字金融平台,优化“农贷通”平台线上线下信息综合服务工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信用信息专属数据库,确定授信额度,打造方便、快捷、普惠的纯数据化、智慧型农业数字信贷产品。推广农业融资信用保证保险。按照保险承保范围划分服务领域,建立“政府政策支持、银行投放资金、保险提供担保”的“政银保”三方合作支农融资体系,以创新模式分摊分化涉农信贷风险,提振银、保机构支农信心。推广涉农项目资金抵贷融资,助力“社会资本投资+财政以奖代补”类涉农项目融资,试点将项目实施主体拟享受的财政补助资金(应收款)作为抵押向银行争取资金支持,以政、银、企三方合作约定降低银行机构放贷风险,拓宽项目实施主体融资渠道。推广集体经济组织授信模式,探索为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信贷授信,支持其将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
4.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保障机制
普及金融文化知识,着力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员工队伍,因地制宜完善宣传措施,围绕个人征信、手机银行、金融诈骗、假币识别等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助力形成守信重信的金融氛围。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渠道,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聚焦基础服务、坚持“支农支小”,灵活设立助农服务站,运用网络金融、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推广线上服务。培育产业发展动能,银行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探索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大金融支农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支农融资政策,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和稳定投入机制,实施金融机构涉农信贷增量奖励、担保机构定向业务补助、农村产权抵贷风险补偿。加大区、镇(街道)联动合作支持力度。到2025年,锡山涉农贷款增长额占贷款增长总额比重达20%以上。
第四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1. 推动农村“三变”改革
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依法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经营主体,采取“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股份合作,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既能就近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又能作为股东分享股金分红等增值收益。开展农户住房使用权股份合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条件较好、人文资源丰富、地域风情浓厚等旅游资源较好的乡村,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产业,采取“旅游公司+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农户”以及组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鼓励引导农民以住房使用权入股,盘活闲置农房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更多权能,让农民群众分享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2. 完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促进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会”架构。选好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头羊”,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正确的运营理念和方向,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探索坚持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有效方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结构,引入先进管理理念,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确保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监督有效。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工商企业经营者、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在保障集体发展主导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股份经济合作社以部分或全部资产独立出资或入股合作经营,通过开放合作吸引人才、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治理、独立经营,严格做好风险防控,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与市场竞争力。引导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低风险、可持续的方式,放活集体资产经营权,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保障集体资产安全、增值,集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依托优势产业建设项目综合体,吸纳多个村联合入股、每年分红。依托特色农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依托龙头企业,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模式,以龙头带动村集体经济。依托沉淀资产,对闲置土地等集体资产,采取公开拍租、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服务组织,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农资订购、产品销售等服务,承接各类园区、安置社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等物业服务,在服务中获取收入。到2025年,全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50万元。
第五节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先锋引领作用。依托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乡村治理”工程,通过网络平台拉近党组织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以支部为单位,积极探索党组织生活方式的“微创新”,依托微信、微博、QQ群等方式,在线开展党组织生活,提升农村基层党员参与热情。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老龄化和管理松弛等问题,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严格日常教育和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察制度,杜绝农村基层“微腐败”现象,提高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2. 推进乡村“四治”融合治理
引导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各界乡贤和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在村规民约执行、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方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水平。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同乡微信群、QQ群等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帮助在外乡贤和外出务工人员及时了解家乡动态,更好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充分运用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等活动,使农村群众“找得到法”“用得起法”“信得过法”,引导村民依法维权,理性表达诉求。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健全农村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社区警务、警务辅助力量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法治精神和民主氛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建立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道德礼堂等宣传阵地,切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道德意识深入人心。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加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推动各项便民服务措施联网,逐步实现智能化便捷运用。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3. 全面推广积分制治理模式
以服务群众为原则,加强引导,营造锡山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扩大积分制管理对象,实现积分制管理全覆盖,并探索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等暂住人口有序纳入管理范围。动态调整积分制管理的项目内容,每3年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广泛征集基层意见对积分制管理的项目内容进行增减、调整分值,确保项目内容与时俱进、切合锡山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区统一的积分制管理平台,将积分制管理平台纳入锡山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体系。农村居民可在平台上查询积分制管理细则及个人和所在家庭的积分明细,并对积分制管理建言献策。依托积分制平台建设,扩大积分制的应用范围。逐步将积分制管理作为锡山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积分制管理的相关数据作为个人、家庭和单位申请贷款审批、参评各类荣誉的重要参考依据。
4. 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
依法依规赋予乡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构建功能完善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加快锡山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统筹乡村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维护辖区平安的能力。依法厘清镇(街道)和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边界和事权划分,建立公共服务事项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村级事务统一归口管理、审核准入制度。建立稳定、便捷、畅通的民情上达新通道,形成覆盖县、乡、村的民情收集网络。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等,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结合物联网建立农业核心资源的数字档案,实现“农业农村一张图”,集管控、决策、指挥于一体。在行政村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健全以网格化知晓率和满意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评价体系和结果公开办法,建立严格规范的治理责任考评和追责机制。到2025年,乡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100%。
    第八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保障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加强党的领导和优先发展落实到“三农”各方面各环节,形成“规划引领、资源统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良好格局。
2. 强化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锡山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责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农村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考核监督等作用。各级镇(街道)要依据规划,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细化落实并指导镇(街道)完成全区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锡山区农业农村局统筹推进全区规划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重大情况及时向区政府报告。
第二节 政策保障
1. 加强法治保障
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涉农法律法规的引领、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整合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合理配置执法力量资源,规范设置执法机构,构建权责明确、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落实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主体责任,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推动法律法规进乡村,引导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2. 严格考核评估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跟踪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年度实绩考核,压实规划实施责任。健全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各类政策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监测,跟踪评价各镇(街道)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
第三节 资金保障
1. 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坚持把锡山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与全国、全省、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相衔接。着力优化农业农村投入结构,健全投入机制,创新投入方式,优化投资环境,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财政资金重点投向短板弱项、创新试点,不断加强公益服务、生态保护、数字智能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支持各地按规定统筹使用资金,提升乡镇财政支农统筹能力。
2. 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乡融合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持续投向农业农村。继续深化锡山“放管服”改革,落实涉农税费减免政策。各级财政更多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担保补助、设立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公开竞争性方式参与农业项目开发,破除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公共服务领域的隐性壁垒,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依法合规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投资情况规范有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盘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建立项目运营补偿机制,保障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投资回报。
第四节 人才保障
1. 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建立锡山区乡村振兴农户内在激励机制,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智库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凝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活力,凝聚群众和基层的智慧和力量,发现和总结推广基层探索经验,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涵养底气、夯实根基,注入源源不竭的驱动力。
2. 健全农村专业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锡山区乡村人才培育成长政策体系。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老农”“新农”“智农”相统筹,对乡村人才进行分类开发、分级培育,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明显的乡村人才队伍,凝聚乡村发展人气。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三带两助”行动计划,完善评价举荐、培养激励、技能教育等体制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完善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支持基层事业单位择优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鼓励基层招录单位特别是乡镇机关在编制职位计划时适当提高涉农专业比例,加大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力度。全面实施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做好农村定向医学生、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持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公开招聘医学类人才工作。实施农业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农技人员学历教育和农业管理人才培训。全面组织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完善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助机制。
3. 疏通社会人才下乡通道
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深化锡山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评价农业科技人才的核心指标,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创新创业。用好“乡贤”资源,引导本土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工商企业家返乡创业。推动青商企业、“青”融资本、青年人才、青年风尚进村。推进“互联网+创业服务”,开展“创响锡山”主题系列活动和创业指导专家团基层行活动。加快将现有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拓展,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采取财政贴息、融资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等综合措施,努力解决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完善“人才贷”金融支持政策,为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融资保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